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一部以诗歌为主题的纪录片,但其主角并不是西方知名的莎士比亚、但丁、惠特曼,而是知名的“诗人”杜甫,这部纪录片名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其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追溯了杜甫的足迹, 而《指环王》中的英国国宝级演员、甘道夫演员伊恩·麦凯伦则朗诵了杜甫的英文版。并邀请了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索安、中文大学教授曾祥波和牛津大学刘涛博士做多角度的专业解读。 就这样,杜甫被郑重地介绍给世人,引起了轰动。
为什么杜甫会受到BBC如此隆重的对待? 或许,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克里斯托弗·卢普克所说,杜甫是中国古代现代诗人的始祖。 叶嘉莹也认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大师,在杜甫之前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面对现实,所以杜甫也被称为诗史。
然而,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洪烨在他唯一的学术著作《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也评论道:“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和诗人都把杜甫放在了最高的荣耀殿堂里,因为对他们来说,当诗人杜甫追求诗歌最广泛的多样性和最深刻的真实性时, 杜甫个人代表了最大的同情和最高的道德标准。 说起中国古典诗人,杜甫是最值得用“最多”字的人。
但小军发现,当我们谈论杜甫时,我们能想象到的往往是杜甫晚年的形象。 毕竟,在杜甫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中,90%以上都是在他40岁以后写的。 至于杜甫的早期形象,估计这两年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安三万里》里的那句怨言,“写诗的,谁就行! “熊孩子的形象。
毕竟,在孩提时代教科书的影响下,在杜甫幸存诗句的加持下,他早已定格在饱经风霜、忧心国民的老者形象中。
其实,杜甫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作为官宦官的儿子,他也经历了唐朝的强生和繁华。
他的爷爷杜羡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宫廷,所以他6岁就有机会看公孙阿姨舞剑; 9岁时,他临摹了于世楠的书法; 12岁的时候,经常可以听李贵年的歌曲。 年轻时,他还在宫前吟诵诗歌,在山湖中打猎。
作为李白的粉丝兄弟,他也跟着诗人寻仙访道,约好采瑶草。 只不过李白毕竟是超凡仙人,杜甫毕竟是脚踏实地的人。 于是,在告别了李白之后,杜甫回到了长安,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他得到的不是显赫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了解。 然而,人生最悲哀的是,在享受了繁华之后,他目睹了国家的一步步衰落。 他的脚步也从贵族的花园走到了穷人的身边。
当烟雾升起,府邸衰落时,他眼睁睁地看着血滚滚入山河,百姓流离失所,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也处在这种可怕的境地。
他越来越熟悉饥寒交迫的日子,儿子的出生也让杜甫的生活越来越尴尬。 然而,他辞去了朝廷授予的职位。 在乱世的腐败中,当官就意味着鞭打百姓,这对杜甫来说太残忍了,让人难以忍受,但换来的却是不到一岁的小儿子饿死了。
然而,他挨饿的儿子让他为整个世界感到难过。 毕竟,作为一个又饿又冷的穷人,他还是有一些特权的。 他不用服兵役,不用纳税,就算这样生活,别人的苦难更是可想而知。
于是,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悲剧,写下了《新官》、《石壕官》、《桐官》叫《三官》,写了《告别新婚》、《告别老人》、《告别流浪汉》等叫《三告别》。
他把受苦受难的人写进了他的诗里,把乱世的不公写进了他的诗里,逐渐成为我们熟知的诗人。
最终,59岁的杜甫一贫如洗,在孤独的船上悄然死去。
而对他一生的写照,正如宋代诗人徐军的诗句所说:
孤零零地千里之外,诗魂落魄在欢华村。
宁可穷也不愿冻死饿死,怎能一顿饭忘了至尊?
杜甫的一生从繁华走向窘迫,但我们在他的诗中看到的不是来自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而是出于对大多数人命运的同情。
王国伟曾说过:“天成百恶人。 ”
但杜甫却陷入了困境,写出了人性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