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继位已经确定,康乾的再生也没用了
如果道光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的走向会改变吗? 大多数读者会认为,奕迅的本事远大于咸丰,因此国家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
有人私下认为,逸洵的能力和咸风差不多,但无法明确判断到底有多强。 至于易洵继位能否改写清朝的命运,其实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甚至可以说,以当时的形势,就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英雄再登基,也没用。 道光给咸丰留下了多少遗产?
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留给道光的江山社基不能说是一团糟,但还保留着一丝繁华。 至少从嘉庆晚年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来看,全国还没有出现过大的危机。
根据道光继位之初户部的报告,国库中的白银数量仍然高达3000万两,虽然这个水平没有乾隆王朝的5000万两平均水平高,但至少和雍正王朝一样。
唯一的问题是,嘉庆死后,治理、土地兼并、八旗民生三个问题更加严重。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我们把清朝看作一个公司,那么道光皇帝接手的时候,公司还是盈利的,但内部问题,尤其是人事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处理得当,该公司有可能回到其祖父时代的巅峰。 然而,在道光帝统治的三十年中,除了平息了新疆的张歌叛乱外,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成就值得夸耀。
他试图整顿官吏统治,改革曹云,但这些改革最终没有成功。 本来可以打赢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犹豫不决,瞻远瞩,签订了《南京条约》,让国家蒙羞。
失败后,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公司逐渐衰落。 到他统治结束时,公司内部的腐败恶化,经济恶化。
此外,西方列强正在盯上该公司,并不断向该公司施加压力,试图扩大其在中国的利益。 道光帝最纠结的问题是选人,他在帝四子和帝六子之间犹豫不决,直到死了,皇帝的四子才最终确定为第一人。
从继承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光帝的性格特征:缺乏自信,得失苦,保守固执。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新皇帝咸丰登基时,户部全面汇报了国家财政情况,却发现银库账目中只剩下187万两,不足以支付工资。
虽然此时的清朝还有其他矛盾,但主要问题是财政,只要举国齐心协力勒紧裤腰带,生活总会更好。 毕竟康熙登基的时候,国库还是负数,难道他没有活下来吗?
咸丰帝的个人本事是什么? 总的来说,对咸丰皇帝的评价并不高,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晚年,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咸丰不顾国强的生死存亡,毅然决然地“北上”。
在热河逗留期间,咸丰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绝望,整天沉溺于酒中。 在日后事务的安排上,咸丰帝也没考虑周到,导致了新幽政变的发生,以及后来慈禧在两宫的统治帷幕。
但不可否认的是,咸丰皇帝在登基之初还是很有成效的,他除掉了叛徒穆章丫,聘请了一大批能干的大臣,并广为接受建议,以期在清朝兴盛。
咸丰皇帝登基之初,太平天国起义迅速爆发,太平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对清廷构成了重大威胁。 太平天国起义的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白莲教起义,咸丰帝原本打算靠苦命生活,但面对这样的危机,他却无能为力。
好在老天爷眷顾清朝,曾国藩的出现给清廷带来了希望。 然而,财政困难让清军束手无策,江南的赋税落入太平军手中。
这种情况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就从未发生过。 想想乾隆王朝的十大武功,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又如何实现呢? 对付太平天国已经让咸丰疲惫不堪,但整体形势依旧弱有强。
这有点类似于康熙王朝三封的叛乱。
咸丰在位期间,中国面临内患外患的局面,这是时代前所未有的挑战。 虽然易浔试图解决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没有人能改变局面。
咸丰死后,政局发生了变化。 将奕迅排除在核心之外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新佑政变。
慈禧太后、义珣上台后,改变了咸丰的再满、打压汉朝的政策,重用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等汉族官僚。 虽然这一政策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非常有效,但朝廷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分皇权被剥夺了。 朝廷的财政、军事、人事、司法权力不断受到侵蚀,地方都督的权力越来越大。
许多人认为清朝的灭亡是辛亥革命所致,但实际上,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去世后,地方都督与朝廷、满汉集团之间的矛盾加深,逐渐对立。
如果地方巡抚执意维持朝廷,辛亥革命能否胜利是值得商榷的,甚至面对袁世凯,也很难说一定会过去。 奕迅若是继任清朝,虽然有能力打败咸丰,但也无法阻止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短时间内也很难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易浔也将面临总督和总督分权,地方强派壮大的局面。 如果义新继位,也许可以避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从而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太平军的问题。
不过,从逸洵在权力上的表现来看,他的能力似乎与慈禧太后不相上下,甚至可能不如她。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慈禧这个人没有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在那种环境下,清朝再也无法被任何一个当权的皇帝所逆转,充其量只能延长其灭亡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