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南开孙药师》,供医学科普参考。 药物是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药物不仅可以预防或延缓并发症,还可以改善高血压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降压药**应遵循小剂量起始、长效药物优先、联合用药、个体化四大原则**,小有效剂量从小有效剂量开始,根据需要逐渐增加剂量; 优先选择长效药物是指尽可能选择每天给药一次、具有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可有效覆盖早高血压和夜间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当低剂量单药**效果不理想时,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且联合用药必须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增加降压效果; 个体化**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并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和个人意愿,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噻嗪类)、受体拮抗剂(lols)、钙通道阻滞剂(dipine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pulis)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沙坦类)。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今天孙药师就给大家一一介绍:
利尿剂:最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主要用于通过排泄钠、减少血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来降低血压,降压作用稳定、缓慢、持久,并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和伴有心力衰竭、肥胖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低钾血症、乏力、尿量增加等,大剂量使用时多发生,因此建议小剂量使用,痛风患者禁用。
钙通道阻滞剂:常用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这类药物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将细胞外钙离子还原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松弛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并有温和的利尿作用,这类药物降压作用快,降压作用强,降压幅度大, 疗效个体差异小,能显著增强其他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对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用药依从性好。特别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加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常出现在初始阶段,尤其是硝苯地平片和硝基平短效制剂。
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和外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来降低血压,抗高血压作用强而持久,起效快,尤其适用于心率加快的中青年患者和心绞痛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等,并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稳定,掩盖和延长低血糖反应,增加气道阻力,糖尿病患者慎用,急性心力衰竭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药物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组织和循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来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增加血管舒张和降低血压,降血压效果慢,3-4周达到最大效果, 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蛋白尿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及心脏、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患者疗效较好,尤其对高血压患者伴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厚和代谢综合征。主要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与体内缓激肽增加有关,发生率在10%-20%左右,停药后一般可消失。 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和孕妇禁用这些药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结合、阻断血管紧张素II.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和心血管重塑来降低血压,起效缓慢但稳定持久,降压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剂量窗口宽,与药物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少,常见的头痛和头晕,一般轻微且短暂,可自行缓解,不引起刺激性干咳,依从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