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郭宇
2023年,船舶重工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指标全面增长,市场占有率整体提升,船用产品全面突破,绿色转型全面加速。 全球新造船市场从复苏中企稳,新船再创新高,主力船型均衡,中长期造船需求持续向好
*:pixabay
全球新造船市场已从2021年的“爆单”逐步转变为2021年的“稳单”。 2023年,新造船市场三大指标同比提升,主力船型均衡,绿色技术装备应用加快,产业格局进一步夯实。
新订单方面,2023年全球新订单为4301万修正后总吨(CGT)总载重吨(DWT),同比增长。 9%;修正了船舶总吨位,接到的新订单数量基本持平; 总载重吨位,大幅增加。
这一轮市场复苏带动了新造船业的快速复苏和大幅上涨。 以克拉克森新造船指数为例,2024年1月初新造船指数攀升至18036家,增加10家8%,明显超过4。 在2022年9%的涨幅是自2008年12月以来船舶价格指数的最高值。 新造船的兴起,一方面反映了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后的价值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当前新造船市场稳定和改善的重要标志。
在2023年的船舶市场中,除客船外,石油、散货、集聚、天然气、特种船等五大主力船种的市场份额大致相同。 其中,油轮增速最大,散货船占比最高,特种船保持较快增长。 其他主要船型出现负增长。 本轮行情回暖以来,船型轮换的特点明显,与当时航运市场的迫切需求息息相关,某一船型的集中订单会在船型的发展周期中产生微妙的变化,成为新一轮周期的起点。
2023年,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份额为344%(按容量计算)和 271%(按船舶数量计算),较2022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新船订单中,LNG动力仍是主力军,甲醇动力订单占比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使用功率保留技术的新订单也大幅增加。 在建船舶中,251艘船舶选择了甲醇燃料,252艘船舶选择了氨燃料。 此外,采用空气润滑、航行、热管理等新型节能技术的船舶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约25%的新造船订单使用了上述一种或多种节能技术。
2023 年是减少航运温室气体排放的又一个里程碑之年。 国际海事组织(IMO)调整其“减排目标”,以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 替代燃料的采用正在加速,到 2030 年至少达到 5%,到 2030 年达到 10%。
面对航运减排的新形势,先锋船东、主流船厂和主机厂、能源巨头纷纷开始引领、提供或部署多种解决方案。 节能环保的船型、甲醇、氨、混合动力等动力形态,以及用于碳捕集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正在逐步成熟或加速商业化。 行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还在考虑中,但解决方案的成熟度已经大大提高,主要集中在对后期成本的考虑上。
2023年中国造船竣工量、新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载重吨位分别占世界总数。 6%和55%,增加29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份额首次超过50%。 订正总吨位单独核算。 7% 和 473%,也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在18种主要船型中,14种船型的市场份额最大。
*:新华社。
2023年,按修正后的总吨位计算,中国和韩国收到的新订单份额将达到836%,下降 26个百分点。 日本的份额从77% 到 2023 年增加到 104%。从企业来看,全球前10大造船集团订单占比68%,较2022年为75家下降 2% 72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有7家企业进入新订单前10名,中国造船集团三大指标位居全球所有造船集团之首。
中国船舶工业联合会指出,影响新一轮市场周期变化的因素已逐渐从“经济发展、航运增长、造船需求”的单边牵引转变为规则、技术、供给等多变量的联合作用,包括直接经济变量,规则、技术、供给一体化。 过去两年的市场发展证实了这一变化,也表明了这一点未来中长期市场发展的基本逻辑,即经济疲软、规则强化、供给保障,将带动供需总量的平衡稳定。
中国船舶重工行业协会预测,世界经济发展预期疲软。 在多重挑战下,全球经济继续面临持续的通胀和低迷的增长前景。
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影响着航运量的变化,促进航运量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不足。 预计到2030年,海运**年均增速将与全球GDP增速相近,增速将低于3%。 近三年来,航运细分市场分化严重,集装箱运输、干散货、液态货物运输、特种运输等领域已经或正在经历自身的“高光或下滑”,客运在经历了“寒冬”后逐渐呈现出积极迹象。 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将疲软,航运增幅将受到限制,航运细分市场需求不均衡将成为常态。
2023年,全球造船业船舶完工交付数量同比增长16%2%的增幅是自上次峰值以来的最大增幅,使全球活跃产能利用率创下新高,粗略估计将达到90%。 中国航协2023年第三季度运力利用率监测指数(CCI)值10年来首次突破800点这证实了当前的容量限制水平。
在上一个**周期中,市场订单与产能扩张同步自本轮市场复苏以来,新增造船能力的扩张非常有限,甚至全球活跃船厂数量也处于下行通道。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认为,新造船市场中长期需求稳定向好,决定本轮周期长期走势的平衡更倾向于“一端”,即产能释放的深度决定了年度市场的高度,产能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年度市场的份额。 从2021年以来的新订单数量和产能发展可以看出,两者已经在融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造船业的竞争不仅在技术领域,而且在保持产能的规模和稳定性上。
评论:于早昭。
责任编辑:霍岳。
编辑: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