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上都会对袁绍拿着剑指着董卓的场景很熟悉。
最重要的是,这个剧情真的不是电视剧或者**杜撰的! 据《后汉书》记载,董卓当时想废帝,明明告诉众人:“立公子敢当! 世界的事不在我身上吗? 我要做,谁敢不服从! ”
这时袁绍站了起来,道:“这国大事,请出来和太傅商量一下! 世界上只有健康的人是董宫! ”
在《三国演义》中,这个剧情中的袁绍实在是十分别致。 然而,即使官方历史中有这方面的记载,许多人仍然表示怀疑。 大家都想:那个时候,董卓已经向政府和反对派靠拢,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军队! 作为一个年轻人,袁绍怎么敢亲自和董卓这么高人一等?
其实,这件事情不是勇敢的问题,而是家族遗传的问题。
你知道袁家是怎么起步的吗?
董卓显然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 如果他知道了,恐怕也不敢用剑指着袁绍了。
因为在袁绍进京前一百年,袁绍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和袁绍一样的事情! 只不过,袁绍当年面对的,并不是董卓这样没有根基的地方军阀,而是向政府和反对派靠拢的窦宪,以及当权倒向石嫣然的窦宪!
袁家的故事其实是从一个名叫袁安的男人说起的。
袁安生活在东汉初年,据史料记载,袁安是典型的“凤凰人”。 在他之前,袁家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强大的大家族,汝南袁家其实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据史料记载,汝南袁家老祖曾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大臣。 但后来连陈国都被灭了,所以袁家的老祖自然就没落了。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袁家其实就是那种低级的小家族。 如果家族能产生县级**,就已经是光荣的祖先了。
就这样,在西汉末年后期,袁家动用了全家的力气,终于供养了一位书生,后来成为了太子。 但问题是,他当官的时代,恰好是西汉末期的汉平帝时代。 所以没过多久,他就上台了,正好赶上王莽篡位。
后来,袁家虽然没有牵连,但官场生涯绝对没有希望。 所以最后,袁良一直死到死,到了东汉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郡令。
这样的袁家,真的算不上大户人家,顶多只能算是'普通户'。
而这一切,后来,随着袁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
大概是因为袁良的人生太过坎坷,所以后来,袁良开始培养自己的孙子,这个袁安。 而这个袁安,就是后来袁绍的曾祖父。
因为从小就被爷爷培养得很好,所以袁安在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很有见识了。 然后,袁安也靠着自己的学识,正常当了官。 但同时又因为袁家没有背景,袁安入职后,不可能太过官,一开始只是县里的'公操'。
这样的袁安,其实连官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小官了。
但在那之后,从一县的公草开始,袁安将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一场华丽的反转,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凤凰人”。
袁安在公操任职期间,始终恪尽职守,把工作做好。 当时在汉代,虽然没有转学生这回事。 但普通官员,如果表现好,以后晋升的时候,也可以加分。
就这样,袁安先是努力了几年,一直在努力刷成绩。 与此同时,袁安还在认真学习,学业也没有落下。
所以,在宫操这个位置上工作了几年之后,袁安终于等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 那一年,汉朝举行了一次国试,然后袁安通过了'孝敬廉'考试,正式获得了**立项。
其实以袁安的家境,他很难通过孝道考试。 因为当时虽然有试用期制度,但名额基本上被那些大家族控制住了。 而像袁安这样的普通人,其实很难有资格通过考核。 就算是去参加,也往往是护送性质的。
但最终,袁安用了几年的心血,同时刷了成绩成绩和成绩,最终通过了这次考核。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其实叫做逆天改生。
然后,如果是别人,没有权贵家族的背书,基本上就止步于当时的县令级别。 通过检验制度考核后,基本可以成为县令的**,但再往上走,就不是普通人能得到的了。
袁安当时没有很好的办法处理这个问题,只能慢慢等待机会。 此后的岁月里,他先后担任了银平县县长和任城县长。 在任期间,袁安兢兢业业,管管管辖很好,在上级面前刷了足够多的印象点。
就这样,公元71年,袁安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关键考核。
这种评价被称为“刘英谋的反案”。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在位的是汉明帝,然后汉明帝的弟弟刘英编造了一句谚语,为自己造势,说自己是真正的天子。 之后,这件事情就被曝光了,摆在了汉明帝面前。
接下来,如何处理此案成为政府和反对派关注的焦点。
当时,对于这个案子,几乎所有的**大家族都避之不及。 因为大家都知道,卷入这个案子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如果你做错了,很容易让自己参与进来!
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汉明帝时代的皇室关系。 简单来说,当时东汉的各大家族,基本上都和老刘家有亲戚关系,大家都联姻。 而这个上层家庭与中下层家庭联姻,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血缘关系网。
按照这个血缘关系网,当时东汉几乎所有的权贵都可以有一点血缘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下令调查刘莹的案子,基本上只有两个最终结果。 要么轻放手,没有肆意的联系。 但这个结果,韩明帝自己肯定是不满意的,以后,这个负责任的**就要彻底断绝了。
而如果严格查处,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大家族的很多人。 这样一来,调查此案的**,就得罪了整个东汉上层家族。 毕竟,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有一点关系。 说不定刘莹随便对付的人,就是某位王爷的嫔妃的三姨,或者是公主丈夫的二姨娘家的四舅舅。
反正只要你处理好这件事情,基本上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愿意插手这件事。
正是在这个时候,袁安被人们记住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汉朝三府,也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大高层的下属职能部门,一致推荐袁安负责此案! 估计他们当时也非常困难,从庞大的东汉王朝中挑选一个没有世家背景,但同时又颇具能力,口碑不错的人,并不容易。
而当时的袁安,显然是被他们当成了替罪羊。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接到这份任命后,袁安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仔细审查了案情。 而袁安上任后,又仔细地逐一审查。 有罪的人不会幸免,无辜的人会尽量不被牵连。
就这样,最终在袁安的治疗下,许多在当地被抓获的相关人员被无罪释放。 虽然最后,这件事还是影响了很多人,直接丢了脑袋。 但同时,因为袁安的坚持,有400多个家庭,所以他们被释放了。
对于这个结果,韩明帝这边颇为满意,直接给了元安一个极好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家族这边,也有很多人开始讨厌袁安。 但袁安自己也不怕这个,反正他也不是这个阶级的人,就算他不得罪他们,这些大家族也不会帮他。
就这样,通过这个刘英谋的反案,袁安在皇帝面前刷出了印象乐谱。 同时,他的官职也从县令晋升到了太守级别。
最关键的是,因为得罪了不少大家族的**,从此,袁安直接走上了一条'清臣'的路线。 简直就是只为皇帝工作,不关心其他**家族,根本不搞关系。
靠着这只手,袁安再一次满足了汉明帝。 当时汉明帝最头疼的是以下家族,他只需要有人来对抗这些家族,遏制他们。 而袁安的出现,显然给了汉明帝新的选择。
不过,此时的袁安还没有达到能够帮助皇帝平衡整个家族阶级的程度,最多只能算是替代。于是,在处理完刘英的案子后,袁安直接晋升为河南尹。
在东汉时期,河南指的是一个县。 但与此同时,东汉的首都洛阳,却在河南郡的一边。 因此,袁安此时也直接掌管着东汉王朝的部分都城。
此时,袁安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和刘秀时代的强项董玄一样,是皇帝的刀。 因为在洛阳这里,有最有权势的家族,只有用这种有原则的人来管事,才能压制住家族。
在随后的十年里,袁安一直负责京城的工作。 不得不说,袁安本身的工作能力真的很强。 在他的治理下,那些大家族也不得不受到很多控制。 最重要的是,袁安本人不是这些家族的人,所以不需要给他们太多面子,只要他依法办事就行。
而在这十年中,汉明帝病逝,汉张帝即位。 汉张帝即位后,对元安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同时,近十年来,袁安的政治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他的统治下,首都周围有很大的安全保障。 而袁安本人从不谈恋爱,也从不收受贿赂。
就这样,十年后的公元83年,袁安被提升为御仆。
这一年,班超在西域如火如荼,已经走完了西域南道,即将与贵霜帝国对决。 在汉朝都城这边,汉朝张帝通过四年前的一次白虎观会,确立了自己的威望,完全掌控了皇权。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袁家的开祖正式进入了东汉的核心阶段。
因为之前的那些经历,袁安从升职那天起,定位就非常明确。 汉明帝和汉张帝都想提拔他,是希望他能分担一些大家族的权力,帮助制衡大家族。
在这里,我们将先打断并谈论一个隐藏的历史背景。
东汉建立以来,大家族的问题一直存在。 刘修在世的时候,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 但同时,因为刘秀太过凶猛,那些大家族也不敢太嚣张。
但刘秀死后,当历史进入明章统治时期时,这些权贵家族彻底腾飞。 那个时候,这些人还真敢干! 小马驹与公主争吵,直接杀死了公主。 为了争夺封地,英雄之子直接假装传......太皇太后的诏书这些东西,在那个时候,抢了不少!
所以,在东汉二帝、三帝在位期间,这两位皇帝最头疼的就是家族。 为此,这两代皇帝想出了不少办法。 其中之一是通过检查系统从这些地方的弱势家庭中挑选人成为官员。 通过这些小家庭的人,这些大家庭得到了制衡。
但问题是,当时东汉玩的是试用制,试用制靠推荐。 这样一来,推荐人的权力就掌握在那些顶级家族手中。 普通的本地小户人家,根本就没有机会,就像以前的袁家一样。
因此,后来皇帝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逐渐放弃了从真正的平民阶层晋升,转而把重点放在那些小书生阶层上。 这些地方的小学者阶层,虽然他们在缓刑制度上没有优势。 但他们也有资格参加考试!
最重要的是,这群小书生中,人很多! 那些高位家族,虽然地位高大,实力雄厚,但人口却没有那么多,不可能守住居所,也不可能有机会。 所以相对来说,还是会有一些低层次的学者,比如袁安这样的人,会逐步晋升。
在那之后,有了这些底层的学者,他们就得到了提升。 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去对抗那些真正的家族,甚至与几个大亲戚和家族作战!
就这样,东汉历史上的三大政治势力之一——石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东汉100多年的历史上,高层基本上是亲戚、太监、书生,三势力相互竞争。 在亲戚这边,分为几个顶级家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的六大家族:尹家、邓家、马家、窦家、梁家和耿家。
袁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得以首次晋升。 而他的背景注定只能站在石氏一边。 而且,随着他的官职越来越高,尤其是晋升为御仆之后,他开始逐渐成为朝廷中士大夫一族的代言人。
晋升为仆人后,袁安开始代表中下层书生与上层家族作战。 汉章帝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因为当时汉章帝缺少这样的人。
然后,围绕朝廷的诸多大事,以袁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和那些上层家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与北匈奴的战斗。 耿家、窦家等几个高层家族,更倾向于尽快出兵,直接灭掉这些人。 但是,以袁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主张用“王道”来影响匈奴,如果可以的话,就不要打仗,尽量不要先打仗。
请注意,这种分歧没有对错之分,没有人比迂腐更迂腐。 严格来说,其实是阶级和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彼此的态度不同。
对于那些顶级家庭来说,他们的地位已经足够高了。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权力,你只能经历战争。 而对于这些书生来说,就算东汉彻底灭了匈奴,对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事。 反倒是会很大程度上消耗他们阶级的实力。
因为如果要打仗,征兵,征粮草,种种损失,基本上都是这些小户人家承担的。 相反,正是那些大家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规避。 比如窦家和袁家也出资1万元。 在窦家眼里,一万块钱,就是奖励下属的奖励。 但对于袁安家来说,可能是他多年的财富。
就这样,在汉张帝统治后期,袁安开始逐渐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开始与那些大家族争吵起来。 特别是在与匈奴作战的问题上,袁安坚决主张慢条斯理。 而这样一来,那些大家族自然恨得牙痒痒的地步。
但同时,这样的袁安让皇上很是满意,更愿意重用他!
因此,公元86年,袁安被提拔为司空。 公元87年,袁安升任司徒!
东汉中期,司空相当于秦朝的御史,司徒相当于丞相!
此时,袁安其实已经是太臣了。 在东汉时期,虽然还有太傅、大司马等官职,但都比司徒高。 但这些官职不再是永久性的,皇帝不可能允许贵族阶级担任。 司徒以上的官职,基本上一般都是用来协助政府的。
晋升司徒后不久,袁安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考。
公元88年,元安升为司徒仅一年后,汉张帝就去世了。 之后,年轻的汉鹤皇帝被推上了皇位。 但因为汉和皇帝太年轻,当时的政府基本上掌握在他的养母窦太后手中。
而随着窦太后掌权,窦家彻底腾飞。 作为一个老派的顶级家族,窦家的利益肯定是立即与匈奴人作战。 而后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也杀了老刘家的关键人物刘畅。 之后,窦宪自荐率领军队攻克匈奴。
接下来,随着窦宪的军队,东汉历史的主线被分成了两条线。
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自然是窦仙率军攻克北匈奴。 后来,在窦仙的攻击下,北匈奴被彻底消灭。 窦仙本人也成就了乐世嫣然的成就。 单从成绩来看,窦仙无疑是历史英雄。
但另一方面,情况就不一样了。
另一条线是窦仙离开后京城这边的权力斗争线。 事实上,在窦仙离开之前,袁安已经联合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强烈抵抗窦仙的军队。 但最终,在窦太后的支持下,窦贤还是率领部队出击。 而在窦仙出兵之后,袁安等书生依旧不断的**窦仙,将窦仙拖了回来。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像袁安这样的人,显然是不懂大局,把国家拖回去的腐朽儒家。 这种人,放在战线剧情里,一万年都会臭气熏天。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站在士大夫阶层的一边,就会觉得袁安是对的!
因为窦宪这次的远征,虽然灭掉了匈奴,但确实给汉朝北境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窦贤一路行军,纵容下属掠夺百姓,一度让北境百姓苦不堪言。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战,窦仙彻底变大了。 后来,窦家已经到了可以篡位的地步。
所以,真的很难说袁安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
反正窦仙出征的时候,袁安一直带着整个书生班的**,而窦仙一直在背后'拖着脚'。 对此,窦家自然恨之入骨,想要除掉他。 不过,袁安本人是个老实的官,挑不出什么差错。 就算是窦家,他们也除不掉他。
相比之下,后来的袁绍其实很弱。 袁绍后来与亲戚联合起来,董卓还能找到机会趁机趁虚而入。如果换成袁安,估计董卓以后连进京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这样,在双方僵持数年后,窦仙成功拿下了北匈奴,窦家彻底壮大了。 在那之后,袁安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生前,袁安依旧坚守阵地,始终坚持领导整个士大夫阶层,维护皇帝的皇权,坚决不向窦家这个亲戚家低头。
不得不说,袁安的坚持真的很重要。
因为如果不是袁安坚持,窦仙回到京城后,就能够凭借当时消灭匈奴的力量直接篡位。 也正是因为袁安的坚持,汉鹤帝才能顺利成长,逐渐积聚足够的实力来反击窦家。
就这样,公元92年4月,袁安病逝。 而袁安的死,让整个士大夫班都感到非常难过。 与此同时,刚成年的汉帝和皇帝开始暗中拉拢这些书生**,同时开始扶持太监,统帅军队。
然后,就在袁安死后几个月,汉和帝突然出手,发动政变,将整个窦家全军覆没!
这是袁安的故事。
因为袁安的坚持,袁家后来成为了士大夫阶层心中的一面旗帜! 从此以后,袁家每一代都一定会有一位登上东汉王朝巅峰,跻身三公之列的人。 所以,在袁绍那一代,就有了所谓“四界三皇子”的盛会。
但归根结底,袁家的家族荣耀,其实是袁安奠定的。
没有袁安的努力,袁家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石族,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力。 而如果没有袁安的坚持,袁家也不会成为石氏的代表。 同时,随着元安的成功,士大夫阶层开始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直接参与东汉的政治斗争。
相比之下,袁绍后来其实是很弱的。 如果袁安在袁绍的地位换了,估计董卓连进京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东汉末期的英雄混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