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谢福之是上个世纪的***。
六七十年代被重用的著名将军。 他当过一等副总理,也进过第一军委办公组,权力很大。 1969年下半年,主席拟提名李德胜同志任全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开会讨论,并于 1970 年 4 月正式任命。
1969年,董事长在讨论此事时,特意征求了谢福之的意见。 没想到,谢福之在会上难得对***唱出一句矛盾,说:我觉得李德胜带部队打仗是可以的,但是让他当总政治部主任,因为他没有学历,他做不到这样的工作。 主席不同意谢福之的意见,但肯定李德胜的能力和忠诚的性格是总政治部主任职位的理想人选。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问题:李德胜曾经是谢福之的老下属,领导怎么会有理由阻挠下属的晋升呢? 两人之间没有冲突,如果李德胜能够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对谢浮之不会有什么坏处,反而可能会有所帮助。 谢福之反对任命李德胜,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军高层的情况略显复杂,原四爷将领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 黄、吴、邱、李三人都在军队中担任要职,黄永胜任总参谋长和政治局委员,邱惠作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 在总部的三个重点部门中,只有总政治部尚未被四位战地将军占据。 李作鹏和吴法显决心要成功,他们互相称赞对方是导演的“内部人选”。
谢福之是个圆滑的人,他不想和四爷的核心将领发生冲突,他们之间是有利益的。这一点,在谢福之死后,得到了**的调查和证实。 因此,主席在提名李德胜时,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将干部从原二业制度调到总政治部,以免激怒有关领导。 这主要是从自私的角度出发,与**不符。
第二个原因是,谢福之出身政治干部,在二战军中,资历地位远高于李德胜。 六十年代末,李德胜突然崭露头角,即将出任总政治部主任,这让谢福之感到不自在。要知道,解放战争时期,谢福之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政委,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李德胜只是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师长。 他虽然是谢福之的下属,但军衔却落后了好几级,1955年谢福之成为开国将军时,李德胜的军衔只是少将。 现在看到李德胜几乎和自己“平起平坐”,谢福之也不容易接受。
第三个原因。 诚然,李德胜以前从未担任过政治工作类别的军事职务,他似乎缺乏政治工作经验。 李德胜是战时典型的军事将领,上甘岭之战也打得非常精彩,所以谢福之虽然是他的上级,但他对李德胜有刻板印象,有一定的偏见,觉得自己因为学历低,没有资格从事政治工作。 但谢浮之显然缺乏调查,忽略了一个细节。
早在安徽省委书记李德胜就具有出色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工作业绩,巧妙地化解了“武装斗争”,迅速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 主席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一个好的政治干部不仅要执行最好的决策,还要理顺各方关系。 李德胜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 作为李德胜的老上司,谢福之对自己的下属了解不够,在董事长指认李德胜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反对意见。 做好人事安排是明智之举,可以有效制衡某一派系的力量,但谢浮之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不仅要看政治工作的水平和经验,还要看他的忠诚品德。 李德胜有这种品质,也是董事长最信任和欣赏的一点,后来李德胜出任政治局常委。反观谢伏之,一代名将,他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他在80年代被开除党籍,骨灰被移出八宝山,军政生涯也未能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