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越的传奇故事,除了老吴王鲁被越王勾践斩首之外,最引人入眼的就是扶查打败勾践,双方进行和谈的故事。
根据《左传》的描述,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双方只是打了一场小仗,吴国虽然赢了,但双方都没有当回事。
左川的这种说法显然不能说服大众,因为经过这一战,苟坚去了吴国。
让一个国家的国王这样行事,怎么可能是一场小战?
据清华鉴的《岳公奇士》记载,这场战役的规模不小,吴国打败了岳国,但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苟坚的和约。
并特别说明:吴子胥同意接受投降,并没有劝说夫君继续攻打岳国。
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伍子胥后来被丈夫逼死,主流观点认为是因为吴子胥和另一位大臣薄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双方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是否接受苟健的投降。
如果吴子胥同意了苟健的投降,他和薄瑶怎么还有分歧?
史料记载,战争规模大,越国战败,苟坚求臣,甘愿娶妻为奴。
这种说法非常接近后世的主流观点。
《吴越春秋》的记载更加详细,不仅重复了《史记》的内容,还增加了许多细节。
比如,苟健在吴国养马,丈夫要上马,苟坚要跪在地上当马凳子;
再比如,苟健不仅对马很好,对丈夫也很好,丈夫生病了,苟健亲自尝了一口老公的粪便,得出了自己即将好转的结论。
来来回回,丈夫感动了,于是三年后,他把苟健放回了岳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后世最熟悉的版本,往往是最离奇、最热门的版本,也就是《吴越春秋》的版本。
在福察和苟坚的第一次大战中,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吴国赢了,苟坚投降了,不久后去了吴国,三年后又回到了越国。
除此之外,所有细节都值得怀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左传》和《岳公七实》的说法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并不代表《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载一定没问题。
如果我们单独分析《左传》,就会发现它的问题可能是不完整的,而不是事实上的错误。
吴的胜利和苟坚的投降之间是否必然有联系? 不一定。
有一种可能:吴国这次得到了一个小胜利,然后又是一个小胜利,然后又是一个小胜利......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苟坚心浮躁,于是他玩了一套飒爽的动作,成功将自己送进了吴国当俘虏,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一道正确的数学题应该是1+2+3+4=10,左传中的记录是1+......=10。
1 之后和 10 之前的数字应该如何排列,《左传》没有写,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猜测。
如果只分析《岳公之事》,就会发现它的记载其实是最真实的。
正如我之前所说,苟坚不仅仅是越国的王,而是整个越国的首领,一个人杀他也没用,既不是标本,也不是根本原因。
而且从吴子旭过去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没脑子、鲁莽的人,这个利害关系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有两种可能,一是伍子胥从未建议丈夫杀死苟健,这是事实错误; 另一个是,吴子胥确实建议郭福茶杀了苟健,因为他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岳氏问题。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那么工作量就太大了,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所有争执历史,以及吴国朝廷的内讧,都必须重新整理,这是目前史料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就没有历史证据了,只能猜测。
所以,对于《岳公之事》中关于吴越和谈的内容,我只相信“吴越实力不相等,杀了苟健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关于吴子胥的选择,只能“白听”。
《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可以放在一起。
为什么这两本书的内容流传如此之广? 《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IP够大,够响亮,历朝都有人背书; 《吴越春秋》利用了书名,给人一种记载吴越历史比较靠谱的感觉,确实有很多细节。
但事情是这样的:如果你整天在迷雾中说话,听众可能会认为你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但是如果你说的话总是很详细,那么在你的话中找茬就太方便了,因为“说得太多就输了”。
比如老吴禄王,他打楚国的时候,打了五战五胜,十多天,一路打到了楚国的都城,把楚昭王打到了天涯海角,如果不是秦国的帮助, 虽然楚国不会灭亡,但未来的日子会很伤心。
可是这样凶悍的强者,却被岳国的死囚们吓坏了,然后当场就职。
如果真要挑出细节,那三天三夜都说不清楚。
再比如新吴王的丈夫,他断然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两年后出手第一枪,直接将苟健打到路的尽头,看来只要丈夫轻轻一伸手,就能把苟坚推下深渊。
不过,丈夫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傻了,说什么都没推,苟健却慢慢回过神来,反手推了推丈夫一把。
我不敢说历史上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人,但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吴、越的历史因为两个人的思想不同而全部颠倒过来,那么历史难免太简单,生产力的发展也太一文不值,小学生的打架斗殴也比这更烧脑。
玩过策略游戏的朋友应该明白,打胜仗后,往往有杀、放、投降三种选择。
不用说,杀人是一百次。
但问题是杀人容易,善后处理难,或许越人的反抗意志不是很强,可是你吴国一动手,就杀了百姓的首领,人家能不恨你吗?
就算是擅长攻击的小鬼子,也知道要拿到“共荣圈”的称号才能忽悠人,吴国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把它放进去,你可以回去交钱来买你的命。
别看当年吴国能突袭楚国都城的事实,你觉得他们很厉害,其实当时的吴国很差,不然他们一进楚国,军纪也不会马虎。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没见过这么繁华的大都市,难免会得意忘形,就连兵圣孙武都控制不住。
当时越国比吴国还穷,向他们索要赎金,你要木头还是石头?
那个时候,最有价值的是人,男人是强壮的劳动者,女人是生育机器,可以不断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人口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果吴国开始掠夺越国的人口,基本上就是定仇的节奏,岳国肯定不会放弃,所以还不如直接一刀斩杀苟坚。
所以总的来说,纳占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诸葛亮对待孟火一样,只要南蛮愿意投降,所有问题都容易商量,但孟火不会投降,于是诸葛亮一把抓着放开了,让孟火比死还惨,最后只能委屈地投降。
苟健主动求投,丈夫接受了,然后把他带回吴国进行三年的蜕变。
光看这一点,Fucha 做得很好,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也许有人会问:“你能不能暂时扣留苟坚,然后继续攻打岳国,想办法一举灭掉他们? ”
这是极不可能的,几乎不存在。
当时越国虽然不算大国,但有越人做后盾,规模明显比中原那些小国要大很多,算得上是准强国。
吴国呢? 虽然有金国的帮助,但自己的体型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毕竟他和金国没有国界。
另外,吴国深深地得罪了楚国,显然不可能把重心放在南方,因为就算是恢复期的楚国,也还有严重破坏吴国的战争潜力。
这一点,福查和苟健都非常清楚。
后来,岳国也进了吴国的都城,但丈夫一求和,苟坚就立刻答应了。
这根本不是“领导人的仁慈”,而是一种客观的环境约束,吴国和越南无法通过战争来决定结果,只能打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而当福查打败苟健的时候,吴国显然没有实力和岳岳进行拉锯战,这也是福查想要成为霸主以扩大实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