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结束,生死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立刻开始了新的战争。
这边,一大批龙头车企展开了新一轮的**大战,降价比对方更狠。
比亚迪打响了第一枪,将秦加荣耀版的官方指导价定为7EV车型起价98万元,最高售价仅为13980,000。 作为直接竞争对手,五菱星光PLUS首次宣布将150km先进车型**减少至9辆980,000,长安启源将Q05和A05的平均售价下调至739万元。 截至发稿,哪吒汽车、上汽通用别克、北京现代等品牌也纷纷加入降价行列。
另一方面,继ChatGPT和SORA掀起的AI热潮之后,车企的AI技术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何小鹏在节后开工第一天就发布了一封内部公开信,其中提到将累计投资35亿元,开发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AI技术。 据何小鹏介绍,今年是小鹏迈向高端智能驾驶,让高端智能驾驶走向世界的第一年。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备受瞩目的小鹏之外,吉利、比亚迪等巨头都公开表达了对AI的重视,比亚迪也明确指出:“前半是电动化,后半部分是智能化。 人工智能将重塑每个行业对于已经进入智能驾驶时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AI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其他行业。 2024年也将是人工智能汽车的第一年。
*摘自小鹏汽车官网)。
以智能驾驶为主要卖点的小鹏汽车,很早就进入了AI领域。 回顾小鹏汽车近年来的AI研发历程,在智能语音系统、造车平台、软件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许多车企一样,小鹏汽车率先在智能语音助手和车载系统领域实施AI技术。 早在2021年1月,小鹏汽车就与Microsoft Azure达成合作,升级车规级语音助手,并将其应用于小鹏P7车型。 购买了小鹏P7的车主,只需升级OTA,即可率先体验智能语音助手“小P”的服务。
据时任Microsoft汽车、移动和运输业务总经理Sanjay R**i介绍,“Xp”的升级是由Microsoft和小鹏汽车共同完成的。 在三个最难的技术层面取得了突破:抗网络抖动、内存压缩和合成语音语义优化。 以语音合成为例,“小P”的语音保真度、功能、应用场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同年8月,小鹏汽车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能计算中心“福耀”,用于训练自动驾驶模型。 该中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升小鹏汽车的云计算能力,加速NGP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仿真训练过程。
*摘自小鹏汽车官网)。
据悉,“福耀”中心基于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打造,每秒60亿次浮点运算(PFLOPS),将使小鹏汽车智能驾驶模型的训练速度提升近170倍。 小鹏汽车表示,与高速路段相比,其NGP系统所针对的城市路段路况更为复杂,需要采集和处理的训练数据规模比前者高出数百倍。 在“福耀”中心的加持下,小鹏汽车能够快速处理所需的数据。
同期,小鹏汽车还借助AI技术突破了高端智能驾驶的瓶颈。 作为首家将AI视觉模型引入智能驾驶领域的车企,小鹏汽车当年实现了高精度地图+视觉大模型感知解决方案,将高端智能驾驶引入城市。
到了2023年,AI大模型风靡全球,小鹏汽车当然错过了这个出口,早早宣布将应用大模型技术进行研发、营销和推广。
去年6月,备受关注的小鹏G6正式推出,随后在7月,通过“我用AI为G6打造展览”活动在全国巡回展出,利用AI的热度刷新其存在感。 在此次巡展过程中,小鹏汽车邀请了各行各业的设计师借助AIGC技术为小鹏G6制作宣传材料,获奖作品也在各个城市的展区展出。
*摘自小鹏汽车官网)。
当然,真正大动作还是小鹏汽车去年10月的“1024科技日”。 活动当天,何晓鹏宣布,XNGP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将覆盖25个城市,并将坚持凯城和AI驾驶的双模式并联战略。 24日晚间,AI驾驶服务已在部分城市进行了小范围测试。
同时,前述的“小P”智能语音系统,以及全新的智能座舱系统XOS天玑,都与XGPT灵犀大机完全对接。 根据小鹏汽车提供的数据,首个座舱融合车载计算中心上线后,其计算架构性能提升了50%,成本降低了40%。
小鹏对AI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何小鹏提出的35亿投资,相信是极限。 随着投入的增加,一场更加猛烈的AI风暴将席卷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无独有偶,在何小鹏发布内部信的同一天,吉利CEO甘家悦也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没有AI的汽车只是一种出行手段,有AI的汽车才是智能伙伴。 言下之意是,吉利在未来一年也将在人工智能研发上投入资金。
无论是吉利还是小鹏,都只是这场“AI上车”趋势的一个方面。 从理想、蔚来、文捷等造车新势力,到奇瑞、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都在抓紧时间搭上AI的快车。 随着车企投资的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AI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发布的多款新车型都采用了最新的大型模型技术。
除了前文已详细介绍的小鹏汽车外,吉利还将全球首款汽车行业全景AI车型应用于Whyhe L6系列车型; 去年 11 月,Ideal L 系列机型进行了全面升级,配备了最新版本的 OTA50系统新增AI助手“理想同学”; 文捷的车型还宣布将与华为的盘古车型联接,并升级了M9的车载智能助手“小艺”。
当然,车企的野心不会止步于此。
今年1月,理想宣布成立AI技术委员会,统筹公司的AI资源。 长城汽车此前宣布,将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同打造汽车产业大知识模型,以及长城汽车的知识大脑。 虽然这些动态尚未见成效,但足以表明车企的决心和雄心。
然而,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特斯拉相比,国内车企仍存在诸多不足。 赶超特斯拉也是“魏小丽”未来的目标。
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是全方位的,但要想选择核心优势,就必须离不开端到端的关键词。
去年6月,在全球顶级计算机视觉大会CVPR 2023上获得最佳奖的作品《面向规划的自动驾驶》中提到,主流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如Waymo、Cruise等,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模块执行相应的研发任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溯源查找bug,二次调试的难度也较低。
但问题是不同模块的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太麻烦,研发的时效性和成本控制不友好。 所谓端到端智能驾驶架构,就是将感知和规划三大技术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统一处理数据。 当您比较两者时,您可以看到端到端架构强调更全面,并且更有效地处理数据。
马斯克曾在去年5月称赞特斯拉的FSD Beta V12端到端架构,这也是特斯拉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杀手锏。 据悉,该架构实现了从传感器信号输入到转向、加速、制动等控制信号输出的端到端全覆盖。
把目光放回国内,何小鹏等车圈大佬们也对这种端到端的架构垂涎三尺,可惜暂时还无法攻克所有的技术水平。 何小鹏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智能驾驶发布会上下达了军令,力争在2024年实现端到端架构。
即使小鹏汽车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目标,在时间上也将落后特斯拉近两年。 更不用说,特斯拉的FSD肯定会在未来一年继续更新和迭代。 要想追上这个老板,恐怕还挺难的。
或许能让小鹏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它和特斯拉一样强大,也有自己的焦虑。 OpenAI的**代模型SORA风靡全球后,马斯克坐不住了,多次出门宣传,试图捍卫特斯拉在AI领域的先进性。
2 月 19 日,他在 X 平台上发文称,特斯拉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真实世界仿真和生成能力。 在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中,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在大约一年前就有能力生成“具有精确物理特性的真实**”。
马斯克之所以急于重返赛场,离不开两个原因:
首先,AI技术发展太快,风口变化很快,一不小心,可能跟不上潮流。 新技术、新出路出来后,只有能以最快的速度跟上的那群人,才能享受到红利。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智能汽车行业。
马斯克早就表示,AI大模型的数据推理和训练能力对智能驾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特斯拉的AI**生成能力,马斯克一直非常重视一点:物理效应,即生成的数据可以在物理世界中进行比较,从而可以准确反映道路行驶状况,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调试自动驾驶系统。
换句话说,借助AI大模型技术,车企可以将物理世界和数据世界的差异降到最低,将真实场景复制到3D模型中,构建真实的测试环境。 这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这对解决智能驾驶最广受诟病的安全问题有很大帮助。
如上所述,在特斯拉的端到端架构中,AI模型可以在智能驾驶的三个最关键的技术方面提供很多帮助:感知和规划。 例如,在感知环节,特斯拉使用与ChatGPT相同的Transformer模型,然后使用占用网络感知算法,大大提高了建模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SORA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底层的大规模模型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理解,尤其是物理状态、自然规律和化学变化。 空知道如果有人咬汉堡会瘫痪,空知道波浪运动的物理原理,空知道云和闪电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能够理解现实世界,它才能被生成为虚假和真实。
在SORA背后“世界模拟器”AGI能力的加持下,车企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不再受制于是使用激光雷达还是AI视觉,甚至车路协同。 可以说,SORA的出现,让汽车行业看到了AI汽车的新曙光。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特斯拉的经验很难完全复制,在算力和设计解决方案上存在差异。
以感知解决方案为例,虽然特斯拉去年重新获得了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但其车型在雷达应用上仍比其他车企更加克制。 然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GPS等数据源无法互操作,应用越多,组合越复杂,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就越困难,这也会带来成本问题。
更不用说,就连特斯拉自己现在也因为技术发展太快而深感焦虑。 条条大路通罗马,AI模型的成功之路不止一条。 与其盲目追随特斯拉的步伐,像“魏小丽”这样的国产车企,可能更倾向于根据自身车型和技术架构的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AI应用。
总而言之,汽车行业的AI竞赛刚刚达到高潮。 至于未来的结局会是什么,马斯克对空的评论足以概括为:“人类,甘愿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