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去了黑龙江省一个叫宜春的小镇,那里有一大片红松的原始森林。 天地间生长着一大片红松,笔直而厚实,高耸入云,是来自大自然的野性、质朴、昂扬的生命力。 一棵不知什么原因倒下的红松树,露出了年轮的印记,历史、现在、远古生活与未知交织在一起。 当你走出红松林时,突然看到湛蓝的天空和湖泊,你感觉自己仿佛走出了神秘的历史,回到了现实。 我很少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读迟子健的《额尔贡河右岸》又是另一种这样的感觉。
在阅读了迟子健的许多作品后,我逐渐勾勒出迟子健所写的东北和东北的故事。 这片土地和故事是冰冷的、限制性的、无数的,让人读起来很软。 迟子健就是这样一位讲故事的女作家,她的雪、北风、河流、乌鸦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披着阳光和月影,流淌出深邃的岁月。 最近出版的《东北故事》延续了池子健的风格,故事更加深刻迷人。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健近年来创作的三篇中短篇小说。 《喝汤之声》写的是海兰包**,讲述了黑龙江畔哈拉博家族三代人的生与死、爱与恨的传说; 《白釉黑花盆碑桥》以宋徽宗狱中的岁月为起点,展开了一段穿越现实与虚幻的拥抱与离别、荣辱与兴衰的旅程; 《碾碎甲骨的轮子》以清末罗振宇藏匿的甲骨失踪为导向,围绕一桩迷雾弥漫的失踪案展开,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烛光微光。
《喝汤的声音》的美妙之处在于,有一个结局呈现了一个世界级的经典短篇小说。 故事中的“我”,在经历了妻子人生的转折点后,在江县酒楼听了原家的一个故事,而连接这个故事的线索之一,就是因为牙齿不好,原家的人喝汤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个与海澜泡泡**有关的故事,就像一场噩梦,冷得让人身心发痛。 酒馆里一阵骚动,当“我”被拉回现实,准备付账离开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呜咽的汤声。
在这三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二篇《白釉黑花盆碑桥》。 宋代徽宗本人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传奇皇帝,在景康殉难后,徽宗和秦宗被囚禁在黑龙江五国城。 这个历史事实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叹息叹息的神秘而离奇的故事,它有潜力被作家加工成**。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池子健从当下的现实出发,选择了两个相当神秘的人和两个物体作为叙事的助推器。 这两件物品分别是**标题中的白釉黑花盆和石碑桥,前者是根据史料虚构的,后者是迟子健参观五国城遗址时看到的一块石碑,这里曾经是牡丹江桥的基石。
有了这些,要想构造出一个优秀的**,还是需要画龙点睛的。 而在这**中,剧情的亮点是作者虚构了宋慧宗指示工匠烧了一块陶器,他的牙粉居然融入了陶器中! 就这样,他想把自己的一部分身心还给曾经繁华梦幻的汴京。 而那块石碑,是宋徽宗自己用风铃草、松树和大鸟雕刻而成的石碑,他相信这是一块可以站在自己墓前的石碑。 在作者巧妙的构思和色彩下,这两件物品与当下有着神奇的联系,让读者看到它们在历史深处,随着淡淡的阳光和月影走在我们面前。
碾碎甲骨的轮子》,迟子健写了一个悬疑故事。 甲骨文,**在远古时代的物品总会让人感到充满魔力和未知感,这曾经碾碎了甲骨文骨轮,辗转反侧,呈现出一种神奇的魔力。 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结局——没有对这个悬疑的故事给出真正的答案。
我们从来不用怀疑池子健讲故事的能力,她总能用娴熟优美的语言,把发生在东北的喜怒哀乐交织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二郡河右岸》《雪鸦》《傀儡满洲国》,再到近两年的《烟花卷》《东北故事集》,迟子健的**是一部百年史。 这片土地给了她无限的滋养和灵感,让她重绘时空地图,重构曾经发生在中国东北的过去,展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变迁。
在额尔贡河右岸,驯鹿在雪地里行走,脖子上的铃铛清脆地响着; 1911年哈尔滨爆发瘟疫时,乌鸦嘶哑地叫着,在死者身边盘旋; 还有一个陶工......谁将在八岚河边讲述宋徽宗的往事池子健建造的这些人,这些东西,都极为迷人。 或许,她已经恢复了自己从过去到今天的人生本来面目,带着种种委屈和无奈,甚至让人想心碎,但她依旧深邃,烟火气十足。
记者:徐敏 编辑:徐峥 校对: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