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2-06

当舞队的数十名舞者,身着汉服,手持翟公,在庄严典雅的北宋大圣**声中缓缓入场时,队伍的步伐优雅利落,气势严谨雄伟,场面震撼人心。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人关建红,编辑秦柳迪。

2023年4月8日,在福州大学城举行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揭牌仪式上,泉州普埔妇女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埔妇女习俗头饰簪花围(林山川摄)。

如果在节假日到福建省泉州旅游,你会看到一幅别具一格的景象:街上的姑娘们都戴着普普花,走在大街小巷,热情而美丽。 这些头上直径为一只脚的大花,周围环绕着黄色、红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花朵,呈现出一种大胆而明亮的美感。

事实上,早在2008年,普普妇女的习俗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头饰和服饰成为普普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福建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全省共有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其中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充分挖掘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福建省教育部门正在采取行动。

普及非遗知识,编制非遗校本课程,成立学生社团,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2021年7月,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帮助下,福建积极推进各项“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近年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探索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培养兴趣和动手实践。

2006年,福州的“茶亭石板**”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古民族的生命记忆”。

石板**产于明末,起源于福州市台江区查亭街,清朝乾隆年间规模很大,在福州地区很流行。 “菊班”原指笛、逗号、锣、钹等十种传统乐器,后来又增加了笙、木鱼等乐器。 福州人喜欢吃一种叫做“虾油”的调味品,所以福州人认为石班是一首带有“虾油味”的福州交响曲,具有浓郁的福州风味。

在福州,与石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丰富多彩。 早在2011年,台江市第四中心小学就被认定为“中国首批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学校”,并开设了石班培训基地,由资深艺术家亲自授课培训。

福州市台江市第四中心小学儿童十班乐队正在演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班**》(宋薇薇摄)。

已经去世的陈英木老人,生前是国茶阁的传承人,他的**是台湾第四小学的领导黄卫华。 黄卫华说:“当时,70多岁的陈女士每周都坐公交车去教孩子们,我们很感动。 学校成立石班乐队的消息一经发布,首批就吸引了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筛选,选拔了40多名学生进行培训。 此后每年,学校都会开学。

一、二年级新生将选拔兴趣班的新生,兴趣班学生基本功扎实后,选拔石班乐队成员,开始练习曲目。

学校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石班**编纂教材,长期设置校本课程,以正规课程的形式开展非遗教育。 泰寺小学在传承的基础上,将现代美学融入艺术创新,先后创作演出了《钱箭与石班》《红歌串》《石榴花》等曲目。

作为学校儿童十班乐队的长笛演奏者,余浩说:“我第一次听十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孩子们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魅力,每个孩子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传承力量。

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长田学军等嘉宾到访福州上杭。 只听笛、椰胡、狼弦、云锣等几十种乐器,慢如山云,快如风闪电,让人心旷神怡,令人心旷神怡,古音乐在不成熟的面孔演绎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茶亭石板**”在泰寺小学探索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福清舞是福清市城关小学重要的校园文化品牌。 舞蹈是我国古五大礼仪中的第一部,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古诗、礼、乐三位一体的重要民族仪式,而福清舞则是以明代《公礼乐书》为蓝本的地图,舞谱逐渐恢复了明代汉式舞蹈。

自2014年以来,城关小学以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练习舞蹈,社团规模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并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扩大舞蹈的影响力。 当舞队的数十名舞者,身着汉服,手持翟公,在庄严典雅的北宋大圣**声中缓缓入场时,队伍的步伐优雅利落,气势严谨雄伟,场面震撼人心。

福州市根据当地实际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支持和规范“非遗进校园”活动,落实“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目标,仅福州市就认定了80余所非遗示范学校,平均有近20万名学生参加非遗活动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活动中,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激发创新,注入活力。

初中,学生课业压力加大,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的宣传力度有限,主要依靠广告牌、宣传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如何保持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持久兴趣是中学非遗教育的重点。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了福建省青少年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了解情况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关注不多, 而大部分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较少,导致对传统民俗文化认识模糊,对传统图案说“不时髦”、“看不懂”或“有点质朴”。

然而,有趣的是,当被问及“你更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哪种方式进入校园”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其次是“表演活动”,这表明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亲身体验的主动学习来了解非遗。

与小学生认知阶段相比,中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学会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并运用切割、雕刻、编织等方法制作传统编织, 刺绣、印染、竹木等手工艺品。在文化认识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设性建议”。 ”

结合上述中学学习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创新了一系列非遗教学新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 比如,老师会把当今社会的视觉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中学生也乐于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像、社会热点等图像。

邵怡歌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在华侨中学实习期间,她专注于将福建非遗融入初中美术课。 她带领同学们制作了传统手工艺品——福州油纸伞,很多同学画了小猪佩奇、海绵宝宝,有的还在油纸伞上画了自己的猫狗。

福州华侨中学设有油纸伞班(邵一格摄)。

邵一格说:“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画画,享受绘画的乐趣,但有些学生反应迟钝,对艺术创作没有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让他们先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一歌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边做边学,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假设你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馆长,你们是如何制作宣传册和组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情境提问,老师希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设计制作-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热爱当地传统文化。

同学们对“非遗美术馆馆长”的人物设定特别热情,迅速组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大家分组讨论,开始集思广益,奇妙的想法迸发。 “策展人”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非遗小册子,虽然内容呈现略显单薄,但手册的风格并不含糊,有的被做成平面手册、卷轴画,有的被做成立体的隧道书,还通过拼贴、雕刻手法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堪称优秀兢兢业业的“非遗博物馆馆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青年的积极参与,除了增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场所和活动数量外,还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课堂,与学校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人才,促进沟通。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动员高校参与非遗保护,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推动非遗保护理念社会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技术要求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不仅促进了高校非遗的建立,也创新发展了高校的文化建设。

例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实施了“非遗活传”人才模式,将具有福建特色的非遗项目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非遗项目将福州漆器装饰技艺重生为工艺美术漆艺方向,德化陶瓷和建阳剑展烧制技艺融入陶瓷设计专业, 而莆田木雕技艺则向工艺美术方向发展。同时,学院高度重视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为珠宝首饰生产、传统家具设计制作、木雕等企业培养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福建高校还根据所在地区,因地制宜开设非遗课程。 2009年,妈祖信仰习俗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第一个信仰习俗世界遗产。 福建妈祖文化氛围浓厚,莆田市梅州岛是妈祖的故乡。

针对妈祖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莆田大学将妈祖信仰习俗、莆田戏曲、车鼓等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舞、健美操等体育课程,编排了妈祖舞、妈祖体操、妈祖功等现代健身项目。

闽江大学、闽江师范学院、福州旅游职业中等多所高校开设了寿山石雕、福州解说、福州灵意、闽剧、重生漆器装饰技艺、漆画、软木画、茉莉花茶窑制作工艺等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非遗科研人才。 福州的艺术能力和制作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

福建高校也纷纷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利用文艺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组织师生探索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夏天,福建江夏大学星火实践团队“追寻总书记的足迹——岷山民水五华心”来到三明市,先后走访了大田村、大元村、万寿岩村,与非遗传承人聊聊“蚯蚓灯”文化,观看千年村怒舞表演, 在史前遗迹中寻找远古记忆,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和走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触动了中国文化的脉络,感受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海峡两岸近在咫尺,闽台有着源源不断的文化脉络和乡愁。 闽南师范大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桥梁,在海峡两岸举办“闽南古韵,两岸恋爱”展览。 通过展示漳州金歌、泉州高家戏、闽台歌、闽台木偶、南音、梨园戏等非遗项目,凸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传统艺术魅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增进两岸同胞友谊,共同促进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迟晓霞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充满信心,她说:“我们贯彻'保护中完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和'看人、看物、看生活'三大重要理念,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入生机与活力,拓展'未来传承'效应,不断提升民都文化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相似文章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面团成型的乐趣

    爱东营新闻为传承和发扬我市特色非遗项目,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与面雕魅力,近日,市文化中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与市级实验中学在六年级第一班开展了以 儿童非遗公开课 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基调。为了让同学们对面塑有更全面的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

    举办“与您织声,传承非遗”亲子亲子体验公开课第一阶段

    韶云非物质文化遗产 月日,与你织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亲子亲子体验公开课 一期 在华柏广场举行。指尖灵动编织千年传承,心中智慧勾勒美好生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济阳结艺术融入千家万户,在华柏广场举办 与您织声,传承非遗 亲子亲子亲子体验公开课 四期 为更多市民带来非遗与生活融合的真实体验。本次非...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联欢晚会即将举行

    记者从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组委会获悉,第六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在广东卫视落户。中国非遗春晚会是以非遗为主题,以世界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为主要内容,通过经典戏曲 特色民歌 民族器乐 民族舞蹈 中国武术 杂技等曲艺表演,以及工艺美术,书画等文艺作品展现,顺应时代规律,群众喜欢看到的文艺节目...

    学习画非遗面具,传承京剧知识

    月日,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西黄新村钟坜社区组织开展 非遗面具走进社区,传统文化展现魅力 面画活动。通过让社区的年轻人近距离体验京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感受国家精髓的魅力。活动现场,老师通过 看脸猜字 的小游戏,激发孩子们探索京剧文化的兴趣,随后老师结合戏曲片段向孩子们讲解京剧文化及基础知识,教孩子们...

    张忠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忠达先生是明清古典家具收藏专家,收藏紫檀木 黄花梨木 金丝南木等 御材 .传记和收藏历史。张忠达先生,年出生于辽宁省泰安县。受家庭影响,他自幼涉足硬木家具及古董艺术品,并于上世纪年代初辞去食物局的工作,成为首批古典家具及古董收藏家之一。驰骋于收藏行业数十年,在收藏方面影响巨大而深远,所建的 齐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