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在永川区南达街黄瓜村农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园,科技专员李红磊正统工人用“**排水”方法种植生姜。 记者郑宇摄。
**,我们正在等待您的指导,看看这条边沟是否挖得够深? “2月6日上午9时,在永川区南达界街黄瓜村重庆农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苗圃,重庆市科技专员、重庆艺术大学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特色植物研究所)副院长李红雷教授, 还没稳停下脚步,就听到旁边田野传来一声呼唤。
喊道的是资源园雇用的工人熊文辉。 这位 58 岁的老人在黄瓜村种植生姜已有 10 多年了。 这几年,李红磊教大家用科学的方法种植生姜,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还减少了病虫害,这让熊文辉体会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
2024年2月6日,在永川区南达街黄瓜村农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园,科技专员李红磊正统工人用“**排水”方法种植生姜。 记者郑宇摄。
我忘不了教你的“**引流”方法。 李红雷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开始示范。 他向熊文辉等几名工人解释,“排水”是指在整个种植田周围挖一条宽深60厘米的边沟,然后挖一条宽深分别为40厘米和60厘米的沟渠,最后在种植面上开一条宽深分别为15厘米和30厘米,间距为70厘米的种植沟。 这样,不仅可以长时间排干姜田,而且可以相互分离,可以有效缓解土传病虫害。
生姜是云贵四川地区特种蔬菜,永川生姜资源苗圃被列为全市首批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省级生姜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因为生姜是无性繁殖的作物,长期大田种植会积累多种病毒和病原体,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一度影响了永川区生姜种植者的收入。 李红雷介绍,为攻克生姜解毒难题,2008年以来,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味品创新团队专项,重庆文理大学特色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千千次试验,培育出优质蔬菜姜“豫江1号”和“豫江2号”。
2024年2月6日,在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科研基地,科技专员李红雷正在检查其研究团队培育的各品种生姜的生长情况。 记者郑宇摄。
2021年,李红雷教授、刘一清教授带领团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生姜基因图谱,为解决现代生姜育种问题奠定了生物学基础,攻克了黄瓜山地区生姜种源退化和抗性低的问题。
别看生姜粗糙的表面,其实也有点娇嫩。 首先,它不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死亡和疾病。 二是喜欢肥料,年初以后一定要记得用肥料。 李红磊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告诉大家生姜种植的“三个一”施肥原则:每亩施一吨有机肥、100公斤复合肥、100公斤饼肥。
明白了!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
在一大片生姜种植园旁边,一片一亩多的稻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一个试点地块,我们正在进行水干轮换。 李红磊说,这块地去年种了姜,今年准备开垦种水稻,两年后又准备再种一茬姜。 在此期间,我们将统计生姜的发病指数,检测生姜的品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看看我们是否能解决生姜易感性问题,提高轮作的经济价值。
2024年2月6日,在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科研基地,科技通讯员李红雷正在介绍其研究团队培育的各品种生姜的生长情况。 记者郑宇摄。
下一步,我们计划收集更多的生姜种质资源,选择我们需要的抗性优质种质资源。 李红雷说,虽然生姜不是主要作物,研究体系还不够成熟,育种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它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调味品和食材,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 因此,他将着力培育优良生姜新品种,推出永川生姜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