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信,女,1958年出生,越南富寿省安立区上龙乡人,退役时服役于越军第一军区第346师第246团,退役时军衔为少尉,1979年2月至3月参加中越边境战争。 下面,是她对参战经历的回忆。
1976年11月,我18岁入伍,安立区还有30名新兵与我同时参军,我们这群新兵被分配到河宣省河江市。 到部队后,我被分配到第3军区第246团第2营第1连。 一年后,我回到团部当行政长官,师内第246团调到高平省后,我到河光县担任军地联络员。
编辑搜索享受高清 **在河广县驻军期间,我和战友不得不频繁搬家。 1979年2月初,我被分配到坂屋地区的一个山洞。 该地区有两个天然洞穴,彼此相距20米,洞穴右侧是通往朔江口岸的道路,左侧是通往南戎的道路。 上层洞窟较大,下层洞窟较小,洞窟内部犹如沟渠,沟壑多,岩角和缝隙,大大小小的,有一条通向外面的通道。
1979年2月17日,战斗开始了,我部队奉命进入巴尼亚洞。 后来,大部分部队在和广县朔江附近交战,只剩下30多人留在作为后方的半崖洞,负责后勤保障和文件保管。 此外,还有一个警卫队负责安全任务。
2月19日,经过炮兵准备,该中队包围了Banya地区,直到3月6日,大约有30人躲藏在两个洞穴中。 经过几天的激战,一些警卫相继被杀,情况越来越困难,食物和**都缺了,弹药也逐渐耗尽。 该团副政委阮克迪少校指挥其余人员,继续在山洞里坚守,偶尔与接近山洞的中国士兵交火。
编辑搜索地图 3月5日至6日,战斗愈演愈烈。 子弹用完了,剩下的都是空枪,副政委阮可迪和许多士兵被杀,只有十几个人还活着,我们决定离开山洞搬出去。 然而,当我们移动时,我们遭到了中队的伏击,所以我们不得不回到原来的洞穴。
3月6日凌晨,中国士兵冲进洞窟,用冲锋枪近距离射击,并用手榴弹和炸药包爆破,摧毁了两个洞窟。 我躲在一个角落里,侥幸活了下来,但洞穴的入口已经被碎片封住了,周围没有幸存者。 有时我已经绝望地以为死亡即将来临,但凭着生存的意志和欲望,经过大约4天的挖掘,我终于逃脱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战友大部分在中队的进攻中丧生,5人被俘,他们在中国的战俘营生活了几个月,后来在双方交换俘虏时返回越南。
据我军战史记载,越军第246团副政委阮克迪少校驻扎的山洞,位于巴尼亚西侧的小石山上,有5条野战**线通向外面,是越军第246团的预备指挥所, 并遭到第5军第122师第365团第2营第41连的袭击。五连长齐建军对这场战斗有着非常详细的回忆。 比如黄氏欣说,他在转移过程中遭到伏击,发生在小石山东侧的稻田里,一共有5名越军***,都是上尉级军官,持军人身份证,每人携带一把手枪和一把冲锋枪,其中一人是黄中尉, 第9团第3营第851连长。
越军第246团预备指挥所所在的小石山最终结果被第122师的工兵炸毁。 爆炸发生后,小石山东半部彻底坍塌,7名越兵死里逃生,成为第5连的俘虏。 当女兵被带到师部审问时,有人说第246团团长死在山洞里,也有人说副政委阮河氏死了。 为了核实犯人供词的真实性,于心义司令令第5连将尸体挖出来,让犯人辨认。 连长祁建军回忆说,整座小石山被炸毁了一半,没有工程机械,只能靠士兵挖。
为了执行师长的命令,祁建军派了2个小队(人太多动不了)到现场挖掘,由于工作量大,士兵们顶着尸体的恶臭劳作了一天一夜,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一具仰卧的尸体, 下半身被岩石压住,只有上半身暴露在外。师部接到消息后,立即护送女兵到现场辨认。
几名俘虏被指认后,有的说是第246团的团长,也有的说是第246团的副政委。 后来,被俘的越军第246团第1营营教官被押送至小石山,经辨认,最终确定死者为越军第246团副政委阮克迪少校。
齐建军的连长认为,按照军人的标准,阮克迪少校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他配得上所有士兵的尊重,他本来打算按照军人的礼仪埋葬这个顽固的对手,但压在他下半身的石头太大了,动不了,只好放弃了。 为了防止阮少校的尸体被野兽啃食,齐建军亲自用碎石盖住了他的头。
在1979年的越南战争中,我军击毙了4万多名越兵,其中包括少数上校以上军官,但有名字和姓氏和尸体(**可以搜索,所以不会被释放),只有第346师第246团副政委阮克迪少校。 从严谨和求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说他是被杀的越军最高级别的军官。 而我军阵亡的最高级干部,是第126军第42师副师长赵连宇和副政委林凤云,如果当时有军衔的话,应该是上校。 确实很遗憾,越军没能击杀一个师级以上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