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认为,积极进攻是军事思想的核心,进攻是相对于防御最根本、最重要、最普遍的作战方式,防御就是为进攻创造条件,只有坚决持续进攻,才能消灭敌人的大量要害力量。
其进攻战的指导思想是:精心准备,出其不意,严密包围,进行多方位、多渠道进攻; 突然袭击,内外攻击,立即歼灭敌人的头颅; 迅速打开突破口,坚决渗透纵深,牢牢抓住敌人,快速连续攻击,一一突破,进而彻底歼灭敌人。
那么,在长达10年的对华战争中,越军是如何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进行攻势战的呢?
部队陆续部署,正面攻击轮流进行。 越军要求,在进攻性战斗中,要根据任务、作战决心、地形、战区敌情、自身编制、装备能力等,适当组织和运用部队。 要有针对性地部署,把兵力集中在有利于机动、指挥、协调的主要方向。 要尽量避免到处攻击,分散兵力,掌握预备队,在适当的时候把握在主要方向上。
从实战来看,越军在动兵时,经常对对方阵地进行多方位、多兵路线、多梯队攻击。 例如,在库林山战役中,越军进攻第42师团第3连第3连防守的第42号高地时,同时从三个方向分成8条路线进行进攻。
实施连续冲击。 一旦冲击受挫,它将返回原来的冲击部署位置,调整战斗队形,补充部队,重新组织火力,准备再次进攻。 例如,越军进攻由第126团第7连防守的国林山80号高地时,在6个多小时内连续进攻11次。
部署变化很快,战术也更加灵活。 一般先用正面攻击,不行就同时使用正面攻击和侧翼攻击。 例如,越军第39师团第2连对岱奈东南无名高地的12次进攻,基本上是从前线进行的。 然而,在其中三次攻击中,排和连级部队攻击了阵地的侧翼和侧翼,以协调他们的正面行动。
部队一个接一个地被扔进去,“头尖的,尾巴粗的”。起初,投入的部队数量很少,然后逐渐增加。 战斗阵型多为小队、群组,不进行群冲击,进攻精神强,但突击能力弱。 例如,在进攻法卡山阵地时,最初是进行班排规模的兵力攻击,然后逐渐增加到一个连或营的规模,但每次攻击都越来越弱,最后达到了一次战斗几乎崩溃的地步。
注意火力的攻击效果。 越军强调,进攻战要使火力和敌人及时机动,火力准备“要在短时间内猛烈持续压制,措手不及”,确保战斗的不断推进。 特别注意炮兵在进攻性战斗中的作用,炮兵准备,炮兵支援和掩护在战斗中是其进攻行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越军使用炮火时,攻击次数多,比如对傣奈地区3号高地的袭击,五天内共进行了77次炮击,平均每天15次。 炮击是不规则的,一次炮击平均使用20至30发弹药,从几发到十几发到最多几百或几千发不等。 火炮引信采用瞬时和短延时两种,以达到杀伤对方人员和摧毁对方防御工事的目的。 在古林山战役中,越军经常以零星的炮火攻击我军阵地,但在6月11日,一天之内向30高地发射了2000多发炮弹。
炮火持续了很长时间。 例如,1981年5月10日,在对法卡山进行反击之前,进行了18小时的炮击。 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我军防御战线的各个点,同时还压制和破坏了纵深目标的火力。 据粗略统计,越军在帕卡山阵地发射的2万多发炮弹,在前线各点投下的炮弹数量占投下炮弹总数的74%。
炮击与冲击相结合。 例如,当越军进攻大奈东南的无名高地时,通常炮击一停止,其步兵就接近我军战壕,有时甚至在步兵进攻发起后,炮火仍在向我军前线开火。 炮兵支援比较及时,与步兵配合紧密,但射击精度差,火力分散,覆盖目标效果不好,对我军没有太大的威胁。 例如,越军在攻打班朗地区的480和544高地之前,进行了8个多小时的炮击,但没有对我军的生力造成任何**。
强调夜间战斗。 越南军队认为,夜战可以限制敌人的武器和技术优势,并可能起到措手不及并毫无准备地攻击敌人的效果。 因此,攻击的时机通常选择在夜间。 例如,对大野地区各个阵地的数十次袭击中有一半是在夜间进行的。 越军夜间进攻时,强调主力在主向上动用,利用对方防御阵地的空隙,渗透到敌阵地进行进攻。
例如,第37师第109团第8连攻占第154高地后,越军趁夜潜入阵地进行偷袭,造成我军23人,无后坐力炮1门,火箭发射器1挺,机枪2挺。 为了不暴露行动意图,越军在夜间进攻时一般不准备炮火。 例如,在夜间对帕卡山阵地的反击中,越军向多个方向进攻,进攻前没有做好炮火准备。
习惯于偷袭。 越军强调,进攻应采取“秘密战术”,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 进攻时,行动狡猾,手段多样,常攻东西,明伪藏真。 攻击的时机大多选择在夜间,或利用黄昏、黎明和恶劣的天气条件。 例如,在法卡山地区的四次反击中,有三次是趁着夜色偷袭,失败后偷袭变成了强攻。
活动比较频繁,第126团第7连在国林山80号高地防守的30天中,有27天遭到越军的袭击。 偷袭兵力不大,大部分是小队和团体,在法卡山阵地上进行了数十次小队和团体规模的偷袭。 为了牵制对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越军偷袭时,大多指向阵地的侧翼、侧翼或次要方向,进攻法卡山区的昭卡阵地时,就动用部分兵力偷袭西面阵地。
当第9师团第379团第127连防守540高地东南的无名高地时,越军大约有一个小队的部队,左臂上绑着一块白布(与前一天晚上第9连的识别标记一致),接近阵地前方, 哼着“舵手大海扬帆”,试图躲避天空和大海,进行突然袭击,被我们的哨兵及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