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会GDP将达到101125亿元,较2022年增长7%2%。摄影:杨兴乐。
新会正全力抢抓“桥梁经济”机遇,融入“**内湾”建设。 摄影:杨兴乐。
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体力劳动结合......改革开放之初,GDP仅为32亿元,1986年首次突破10亿元,2001年达到100亿元,2023年达到1011元25亿元,较2022年增长7%2%。从“第一好区”到“高质量发展标杆”,江门市委、市**一直对新会寄予厚望,新会不负众望,成为全市首个千亿GDP强区。
预计这将是1000亿之一。 一是新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覆盖41大类工业中的34个,工业总产值1400多亿元; 二是江门大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中最大的产业集聚区,可大面积开发,其中新会区占面积的一半,布局多个专业园区。
踏入1000亿并不容易。 在全国重工业和世界四大湾区制造业回归的当下,新会面临的等级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新兴产业要抢占先机,既需要远见卓识,又需要敢于创造。
在“一点两地”新的历史坐标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融合互动,成为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动注解。 从千亿元的新起点出发,新会如何抓住“桥梁经济”机遇,融入“**内湾”建设? 这是千年县城的新使命,也是未来发展的主动。
作者通過: Huang Shaozhen and Pan Xiaochen.
桥“见”**内湾”。
这两座跨海大桥即将历史性地改变新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东面,深中走廊主线已经建成,建成通车后,新会将与前海、南沙等发展平台实现“握手”,从新会市到深圳只需1小时左右。 南面,黄茂海跨海航道引桥成功封闭,项目两座主要海上桥梁实现海上“手拉手”,建成通车后,从江门大光湾到横琴、澳门、到香港也将分别实现半小时和一小时。
珠江八门入海,新会占第二,是珠江口的典型城市。 上述东一南两座大桥,将使新会成为2024年珠江口周边“**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届时,新会广阔的腹地潜力巨大、产业基础完备、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极具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成本等比较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将能够享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更多红利。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建设。
抢占“桥梁经济”,新会已经部署完毕。
2021年,新会区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积极参与深赣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建特色合作产业园,探索“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模式,推动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不断推进下,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和新会区工业园管委会实现了联合办公、一体化运营,沈江经济合作区范围和创业区选址基本明确,去年新汇引进深圳项目26个,投资近百亿元。
在1月9日举行的十四届新会区委六次全体会议上,新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桥梁经济”的历史机遇,抓住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建设、沈江经济合作区、 和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抓好“桥梁经济”,新会必下功夫。
1月19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组织交流会在深圳举行。 现场,鑫汇与深圳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深圳市大投资协会、深圳市服务业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等签署了《反向飞地合作协议》,在产业研究、园区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等方面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培育等,进一步推动深圳与江的深化务实合作。
“前店”搭建沈江经济合作区,“后厂”搭建产业承接大平台,深圳、江两地深度合作掀起新浪潮。
推进新型工业化。
回顾新会的千亿之路,不难发现,千亿GDP的背后离不开千亿产业链的支撑。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提质,是新会进入“后千亿时代”的必由之路。
近日,广东省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中直接涉及新会的内容有10个,涵盖交通、工业、文旅、教育、生态等方面,其中涉及新会现代产业发展的篇幅最多。
2023年,新汇全员全产业链的28个招商团队,成功引进90个超亿元项目,总投资63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金额、项目数均位居全市第一。 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3%,其中工业投资增加161%。
围绕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区)建设,新会今年将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布局,全力建设三个“100亿亿万亩”产业园,北接新会智能制造产业园,中部朱西科技新城, 南部为银湖湾滨海新区。
其中,新会智能制造产业园覆盖凤山湖园区和发泽园区,规划打造联动拓展区,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布局; 珠熙科技新城覆盖轨道交通产业园、江木产业园,与江门高新区联动发展政策共享,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储能产业,预留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 银湖湾滨海新区覆盖核心区和竹溪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海洋装备产业园、金门工业园,重点布局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新会是工业基础扎实的老工业城市。 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列出的十大战略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会的要素不在少数——聚焦珠海西部新材料集聚区,聚焦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 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品;以广东鄞州湖纸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活用纸、办公用纸、文化用纸、包装纸、特种纸等产品......
站在千亿元的新起点上,新会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巩固和提升现代轻工和纺织、现代农业和食品两大战略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等一批产业集群。 同时,我们将继续发挥28个招商团队的作用,聚焦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核心城市群,扎实开展链条做强、补链、延伸链条精准招商。
努力奋斗早春,努力开启新游戏。 日前,骏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会IPO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全球第四大电流传感精密电阻公司,也是2024年江门首家IPO公司。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近日,两会密集召开,“新生产力”、“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成为地方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信号清晰,内涵丰富——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前,新会区十四届六中全会曾提出,要着力发展新品质生产力,注重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鼓励中创航空等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突破。 同时,着力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存储等新兴产业发展,探索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品质生产力涉及新领域、高科技含量,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
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新会将推动在江门双碳实验室设立省级实验室,并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发挥两大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政府融合发展“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新模式。 工业、学术、研究和应用。
构建高效创新生态圈,新会将用好“科技十大原则”,深化全流程创新链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5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6家。 此外,加快创建省级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公共实验室平台和产业研究核心区。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项目评审结果,该项目由江门双碳实验室牵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申报。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是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的最高级别的粤港澳合作科研平台。 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为粤港碳中和科技联合实验室,对于联合三方优势资源,突破“双碳”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培养高端“双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预见,依托上述高水平创新平台,新会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增量作用,加大技术储备来源,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量变质变,实现新突破。
专家谈话。 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湾区经济产业规划研究院执行主任周玉毅:
五大变革“助力新会深赣合作。
我们将继续发挥领导和模范作用。
作为深赣合作的重要推动者、引领者和受益者,新汇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深赣合作的不断深化升级。 为此,新会要提前规划,主动加快推进“五大变革”,努力继续在深苏高质量合作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争取在大湾区东西融合发展中发挥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为下一个千亿突破奠定基础。
一是加快发展优势从要素吸引向“园区运营+生态建设”转变。 近年来,新会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大湾区深江合作和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率先享受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红利,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但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区位、交通、要素资源等传统优势将逐步拉平。 为此,新会需要抓住当前机遇之窗,率先推动深赣合作重点从前端投资环节向园区运营、产业生态建设等后端环节推进,加快形成覆盖产业发展全链条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综合服务优势。 从而确保产业能够得到转移、落地和发展。
二是加快产业融合,由制造业优先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 新会是江门市辖区,是江门中心城空间南拓和城市新型城镇化“后半部”发展与产城分离的老路的战略支撑区。
三是加快推介模式由先行向“政策先行+政企联动”转变。 新会作为江门经济大区,要在市级招商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园、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积极聚焦银湖湾滨海新区、沈江经济合作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产业链。 力争在“招商引资”、“招商伙伴”等新模式上创新探索,力争在招商政策创新、招商工作开展、招商成效等招商全过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助力新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是加快推进事业区域由重点平台向“平台主导+全球协同”转变。 新会拥有众多重量级产业平台,是其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首选地。 迈向千亿元新台阶,新会要把“城乡一体化、全球协同”摆在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产业平台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区、镇、园区融合、城乡融合、区乡区融合、城乡 力争在建设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推动全区高质量协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五是加快要素流动由单向倾斜向“双向冲刺+互利共赢”转变。 随着行业的快速迭代升级,新汇对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此,新会要牢牢抓住深中走廊、广珠城际走廊等一批战略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车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便利,与政企合作, 探索先行深圳打造“反向飞地”,推动异地人才、技术、平台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通过“云、 Big Things, Mobile Intelligence“和”Weekend Engineers”。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
深圳与江的合作,为新汇人才“磁场”注入了新的动能。
纵观中国百强优质发展区和GDP超千亿元地区,排名靠前的深圳南山区、广州黄埔区、佛山市南海区等,都是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也是产业人才的高地。 就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一个地区要实现内生增长和内涵发展,人力资本的集聚和由此产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以深赣合作为抓手,促进人才聚集,是新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深圳合作为重点,新会为人才创造“磁场”有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深中走廊等新型跨海走廊的建设,缩短了新会与深圳前海等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开发平台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人才流向新会提供了更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持。 其次,新会与深圳产业协同契合力强,初步形成了以船舶和海洋装备、新能源电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第三,银湖湾滨海新区深江经济合作区的高层规划建设有望成为新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由此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新会不仅拥有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而且在服务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也积极向深圳学习,这也为各类人才在新会扎根发展创造了更宜居、更宜行、更友好的旅游环境。
客观看,新会虽然具备较好的人才集聚发展条件,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配套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集聚规模效应有待提升。 对此,新会可以充分立足深圳河的合作,继续努力打造人才“磁场”,为新会人才要素的汇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一是加快与深圳的产业合作。 以加强链条、补链、延伸链条、稳链为导向,加快建设沈江经济合作区等重点产业合作平台,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为重点产业人才汇聚和规模形成提供有力支撑影响。
二是加强与深圳人才的制度联系。 在与深圳建立更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构建和共享人才库,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及人才跨区域转移配套政策,为进一步将深圳高水平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资源引入新会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大对标和优化营商环境力度。 我们将以深赣合作为契机,积极对标深营商环境,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改善工作,高标准推进新会制度开放。 通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降低系统成本,为各类人才在新会创新创业创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
四是精准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 编制新会紧缺人才目录,采取“揭领者”等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和联合研发创新中心,赴深开展柔性人才引进工作,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精准招聘,为新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抓好城市质量和配套设施提升。 抓住珠溪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深中走廊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汇枢纽新城等区域建设发展, 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客厅”,为人才在新会生根发展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编辑协调员:张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