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的“张鹤子”浮出水面? 过了很久,原来和出租车没什么关系?最新公告显示,浦东机场已经解除了网约车服务的禁令,事件似乎即将结束,然而,一些细节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澎湃新闻报道称,浦东机场实施“网约车禁令”后,所有网约车平台均已全面取缔,但出现了一个名为“机场出行”的平台,仍能正常提供网约车服务。 有趣的是,这个平台背后的公司已于今年1月在北京和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覆盖了中国所有三个主要城市,拥有双国际机场。
令人吃惊的是,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名下有多家公司,业务范围出奇的一致,主要集中在机场叫车领域。 有网友戏称这位实际控制者为网约车行业的“张鹤子”,看来他的影响力确实不小。
起初大家都以为禁令是出于对出租车运营的保护,但经过一番核查后发现,禁令似乎与出租车关系不大,真正的幕后黑手就是这个“核”。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机场出行”运营公司为机场(上海)汽车服务***,公司今年1月刚刚成立,负责人为郑秀丽。
根据天眼查的股权渗透率,公司全资母公司为上海空港旅游服务*** 上海空港旅游服务***9992%股权由上海新交港实业有限公司拥有; 新交港实业90%的股份在自然人郑老板手中。 整个结构错综复杂,似乎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有这么多公司名称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出现在你面前,可能会有点令人眼花缭乱。 事实上,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层层嵌套,而实际的控制权是针对一个名叫郑的企业主的。
郑老板的经营范围不仅限于上海,他的上海空港旅游服务公司还全资控制着一家名为机场(上海)科技的公司。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场(上海)科技公司先后在杭州、重庆、广州、武汉、贵阳等地投资了五家名称相近的租车公司,这五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郑某。
这样的业务关系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不是最近在上海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起轰动,郑老板的生意可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10月起,由郑老板实际控制的上海空港旅游服务公司被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认定为限制性高消费企业,换言之,该公司很可能仍有未偿债务,已进入法院“黑名单”。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公司竟然能与浦东机场合作,还能规避网约车禁令。 另一个引起“机场旅行”广泛关注的问题是其令人发指的性质。 通过Airport Travel的官方**,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定位于中高端服务,提供公务车、商用车、豪华车、豪华车等多种车辆。 既然定位这么高端,又会怎么搭配呢?
据《南方周末》报道,Airport Travel 提供各种机场接送服务,包括 5 座舒适型、6 座商务型和 6 座豪华型。 定价方面,实行60公里以内固定价格,前两款车型售价360元,豪华车售价420元。
有人可能会疑惑,在上海这个物价高的城市,60公里360元贵吗?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
以普通出租车为例,60公里的**基本在177元左右,而网约车的费用一般在100元以下。 相比之下,作为在线网约车服务,机场出行大约是普通网约车的3倍。
当然,机场旅行高是有原因的。 有记者以乘客身份给机场旅游客服打了电话,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同于普通的网约车,更像是专业的贴身管家服务。 ”
即便如此,如果网约车禁令依然存在,浦东机场唯一提供管家服务的平台就是机场旅游,那么面对360元,消费者可能也就只能舍不得接受这种昂贵的“管家”服务了。
此外,考虑到目前春节出行期间正值年中,机场运力相对紧张,仅靠出租车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个特殊时期,管家服务或许有机会在春节高峰期崭露头角,成为领军服务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至于为什么这个时候会禁止其他网约车服务,你可能需要自己推测。
据**介绍,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局客运处副处长吴学成向**解释,该禁令不是新规定,而是早在2016年在上海实施的《上海市网约车预约服务管理若干规定》中就已经存在的条款,现在只是再次强调。 吴主任指出,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出租车行业的利益。
至于这个规定,确实是在2016年颁布的,当时网约车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所以很多地方都限制了它。 然而,8年过去的今天,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服务上,网约车早已成熟,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 因此,再次强调八年前的规定是不是有点太详细了?
此外,所谓打车禁令是为了保护出租车的利益,也值得商榷。 抢生意不再是问题,很久以前,绝大多数出租车都加入了网约车平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务。 而且,加入平台后,出租车还可以享受**预约服务的便利,这对出租车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即使浦东机场确实需要特殊待遇和网约车禁令,是否应该关闭所有网约车平台? 而不是仅仅关闭奇偶校验平台并保留**平台?
浦东机场的网约车禁令实施仅五天就被废除,其实是对公众呼声和意见的明确回应,可见公众舆论仍然受到高度重视。
然而,在当前积极发展经济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反思是否需要类似的短期政策。 特别是“五日游”等政策的可行性和长远效果,值得深思。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慎重考虑政策对社会生活和民生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