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健.
大楼建在**,我有最终决定权。 ”
对于从事测量管理工作近30年的杜艳萍来说,这不是吹牛,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组织数据、输入仪器和测量......现场1月23日清晨,在2024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省级重点工程——苏古喷策科技园项目施工现场,中国建设第一局北京公司测量管理员杜艳萍又忙了起来。
这是云服务研发运营中心,是一个标准扇区,外半径为16493米,测量精度非常高,不能有丝毫误差。 杜艳萍告诉记者,无论建什么,测量永远是第一道工序。 他是第一个进入整个项目部的人,他必须首先为建筑物设置坐标。
相差一毫米,损失一千英里。 对于省级重大项目,要精益求精,不容有误。 如果将偏差定在某一点,可能会造成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损失。 “你做的越多,你就越小心。 杜艳萍说。
开挖基坑时,人员、设备、交叉施工很多,压力很大。 杜艳萍表示,桩基测量一般是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的,如果桩基位置偏离,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仅仅8个月后,这座扇形建筑就拔地而起,完成了封顶,进入了装修阶段。
地上建筑测量对精度要求更高,我们都使用全站仪,即使在极寒天气下也不会产生误差。 当杜艳萍确定基本点后,建筑内部比较详细的工作就交给了施工队的测量师。
走进云服务研发运营中心,测量员杨全友和他的搭档正在二楼打线。 只见一个人拿着喷墨机蹲在原地,另一个人把墨线引到前面标有红蓝铅的点,轻轻一弹,地上就印上了一条黑色的直线。
墙壁在哪里,柱子在哪里,门在哪里,窗户在哪里,这取决于我。 杨全有笑着说,他的线子弹在哪里,工人们就在那里工作。
打完一组台词后,杨全佑拿出手机,打开CAD软件,看向下一个点。 “刚开始测量时,我每天都要拿着厚厚的蓝图,但现在使用手机要容易多了。 杨全友说,施工图都是蓝色的,人们常说“蓝图画到最后”,这才是真正的“蓝图”。
来到这个项目,杨全友给了儿子更多的**。 “这是计算谷项目,我儿子是中科院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去年刚到北京工作,学习人工智能,和这个差不多。 因为这个项目,他和他的孩子们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谈论。
新年伊始,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工人,成千上万的工人都在重大工程建设的第一线默默奋战,铆接着满满的热情迎接起步。
浪潮科技园总规划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建设投资预算25亿元。 大家都精力充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目标。 算谷浪潮科技园项目运营工程师孟宏伟表示,该项目由部、省、市共建,其高质量高效的推进离不开各方的支持。 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吸引100多家优秀生态合作伙伴,容纳约2万名科技人才,助力“中国计算谷”成为中国领先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和全球领先的先进计算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