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2月23日电 (记者杨温)春节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亭”演出热闹喜庆; 在博物馆内,龙族文物广受大众追捧; 与十二生肖文化巧妙结合的“龙年”文化创意,在市场中风靡一时......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神话中的“龙”穿越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结合,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龙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中国第一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博物馆——青州博物馆,龙元素的文物一应俱全。 春节期间,记者在青州博物馆展厅看到,由和田玉雕琢而成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玉石吸引了众多观众。
图为山东省青州博物馆藏的东汉“彝族后裔”玉弼。 新华社记者徐素华摄 “上部轮廓部分开刻篆字'易孙字'三个字,代表'子孙后代,宜家房'的美好祝愿。 白玉壁上雕刻着一对萦绕祥云的巨龙,以飞向空中的形态,充满动感艺术的韵律美感。 博物馆讲解员周佳宇说。
今年龙年,众多文化机构和景区抓住机遇,推出龙年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 青州博物馆副馆长王金霞介绍,如果在馆内拍摄带有“中国龙”元素的文物展品,可以获得奖品,还可以通过打卡、盖章等方式探索龙文化的内涵。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博物馆人气十分旺盛。
春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龙年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火热而新颖。 走进山东潍坊市高密市江庄镇聂家庄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聂家庄泥塑第22代传承人聂鹏的工作室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龙形泥塑,每一件雄伟壮观,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大的重达60斤。
1月23日,潍坊市高密市聂家庄村村民聂来辰正在制作龙形泥塑。 新华社记者 徐素华摄 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粘土'腰部'由牛皮连接,并包含一个由芦苇制成的哨子,从头到尾拉动时会发出独特的声音。 聂鹏说,要完成这样的工作,要经过成型、修补、口哨、着色等10多道工序。
以前我只做老虎形状的泥塑,但近年来,我根据十二生肖的特点设计了新的形象,今年龙年卖出了5万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30%。 他说。
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红石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面雕艺术家左安生正在制作定制的龙年面雕塑。 近日,纷纷打来寻找左安生定制面团造型作品的客户。 游客李萍小心翼翼地捧着刚做好的“定制龙”,笑着说:“给孩子们做一条生肖龙,以示喜庆。 ”
54岁的左安生是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左氏面雕”的第五代传人,从10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面团造型艺术。 “这套是'龙凤成祥',这套是'飞龙凤舞'。 左安生制作了10多套“面雕吉祥龙”,有的抬头反尾如云雾,栩栩如生。
2月21日晚,河北省遵化市山区景区龙灯与游客合影(无人机**) 新华社(刘满苍摄) 中间的“青龙”粗犷奔放,犹如巨龙腾空; 两条“莲花龙”优雅轻盈,有助于......在“绿龙”的两边。节庆期间,山东省临沂市九曲街道三观庙社区大院热闹非凡,演员们正在为《龙灯亭》演出的彩排做准备。
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亭”,是民间舞龙与携带亭相结合的地方文娱项目,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整个团队有3条龙,每组舞龙10余人参加。
大青龙头比较重,一般是年轻人跳舞的必要条件,“莲花龙”小巧精致,适合女性表演。 “龙灯阁”第九代传承人杨冠秋告诉记者,队员们表现踊跃,不乏70多岁老人和3岁儿童,场上有90多名球员。 “今年是龙年,大家都非常重视,队员们都在努力排练,给群众带来精彩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