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打明帝国首都应天(南京),建文皇帝朱云文在混乱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棣篡权,以藩王的身份夺取了皇位,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打破了朱元璋精心安排的国家格局,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虽然出身贫寒,但能力毋庸置疑,政治智慧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为了保证儿子朱彪和孙子朱云文能稳坐国,可谓是煞费苦心、缜密谋划。 然而,他没有想到,仅仅在他死后四年,他煞费苦心管理的政治格局,竟然被朱棣彻底颠覆。
难不成他真的没有预见到燕王的威胁? 还是他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布局完美无缺? 朱元璋有多聪明,其实他在临死前就已经考虑到了燕王带来的隐患,打算在晚年很长一段时间内除掉自己的“多刺”儿子。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燕王朱棣无疑是最杰出的。 但朱元璋为什么不考虑将皇位传给他呢? 关于王爷的选择,朱元璋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在长子朱彪在世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 朱彪虽然性格温和,但他的才华和能力不容小觑,深受大臣们的爱戴和支持。 他显然是明日仁慈的国王,作为所有儿子中的长子,他在兄弟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朱元璋扫清了自己未来道路的所有障碍,从不怀疑自己继承皇位的能力。
然而,朱彪的英年早逝,让皇位继承问题浮出水面。 这个时候,最好的继承人无疑是长孙朱云文和四子朱棣。 论能力,朱棣无疑是出类拔萃的,是人才。 但皇位继承不仅涉及个人能力,更涉及整个皇权稳定的大局。 因此,朱元璋必须从宏观角度来考虑。
那么,朱棣为何没能成为太子呢? 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归根结底,朱元璋对政权稳定性的考虑超越了个人情感和期望。
首先,朱棣排在第四位,在他面前还有秦王和晋王两个兄弟。 这两兄弟虽然能力一般,但各自拥有一支重兵和强大的一面。 既然都是朱棣的前任,资历深厚,若是朱棣登上皇位,难免会不服气,这无疑会导致诸侯王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这样的内讧,无疑是对帝国稳定的一大隐患。
其次,在古代社会中,皇位过程的稳定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尤其是对于明朝来说,这是第一次继承皇位,必定是安定和平的典范,对明朝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标杆意义。 因此,王位问题的核心是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这不仅是对未来的保证,也是对整个帝国稳定的维护。
而且,朱云文是长孙,在宗历中优势突出,再加上他与朱彪很像,性格仁慈,极度孝顺,在朝臣中口碑不错,再加上他一定是继位后实行宽松政策的仁君。 天下的朱元璋早已败下阵来,以后需要的自然是“成功之王”,而温柔善良的朱云雯自然极为合适,所以相比之下,朱云雯才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