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这样一篇帖子,让我看到了无数中国式父母对教育的病态观。
帖子的标题是:我很高兴我没有和她一起长大。
发帖人想和妈妈分享午餐,他点了一份外卖午餐:一盒米饭,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和鱼味猪肉丝,这是一顿普通的饭菜。
妈妈一看,就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的孩子每天都吃美味的食物,他不能吃剩菜带回家晚上吃。
听起来海报是故意在他妈妈面前炫耀他吃了多么神奇的东西。
听完母亲的声音,发帖人感到无比无语和愤怒,立即回复:你为什么不让我去垃圾桶捡起来吃? 这些小东西将留到第二顿饭时使用。
妈妈接着回答说:徒劳地扔掉了。
发帖人在这里实在忍无可忍,回复:我邮寄给你,你吃。
这时,妈妈直接说她不听话,要是吃不完那么多,就少吃点,不吃剩菜。
发帖人要求她的母亲不要给她穿上自己的套装,她的母亲威胁她不要再给她发消息。
海报的内心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只是想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他还是被妈妈教训了一顿。
虽然我已经接受了自己注定要一辈子活在她的阴影下,但还是偶尔会因为这样的父母而感到不可思议。 ”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内心的反映。
评论区不少人站出来表示,他们和发帖人有着同样的体验:
一个博主因为吃了草莓虾而一夜没睡,妈妈一夜没睡着,觉得自己太浪费钱了,好东西应该只在过年的时候吃,她还是个女孩子,没......
这种父母的幸福是原罪,吃得好,用得好,也是一种罪过......
女儿开心地跟妈妈分享自己出去吃火锅,妈妈没有一句祝福的话,就说自己在家吃辣椒拌饭,满脸......三块钱
在这样的父母的观念中,好像孩子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是一种罪过,他们不应该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应该像他们一样节俭,即使他们对自己苛刻。
我觉得这就是长期被大家诟病的“中国式失望”家长。
我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个**,一个女孩去爬四姑娘山,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封顶,她第一个拨通了妈妈的**。
如果是失望的父母,她很有可能会说自己太开心了,无事可做,所以不如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
可是**里的妈妈,穿着工厂里的蓝色工作服,却一直不忘忙碌,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为拥有这么好的女儿而自豪。
女儿看到妈妈的笑容更开心了,爬山的辛苦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妈妈非常支持她的想法和做法,给了她前进的力量。
我想只有被父母殴打和责备过的人,才知道这样的父母是多么难得,在评论区,羡慕的声音层出不穷:
仅凭作者在登山第一时间给妈妈打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超越了......
第一反应是我正在爬山,妈妈为在流水线上工作而感到愧疚和愧疚。 所以我坏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爬山,父母在工作中感到内疚,我总是为父母感到难过,所以每次玩都不能真正开心。
我什至不知道如何拯救自己。
还有人直接晒出自己和妈妈的聊天记录,她告诉妈妈想去爬山,妈妈回复他:你玩得很开心,妈累了。
在朋友圈分享她**吃火锅滑雪时,妈妈的评论是:不擅长学习。
傍晚时分,在与父亲分享零食时,父亲说:这是我这辈子从未想过的事情。
更何况,因为他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猫,被爸爸评论道:我们六十岁了,伤病缠身,还在努力,你还年轻,怎么可能在亚兴养猫狗?
看来,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继续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工作,要过一辈子,一刻不停歇,不去享受生活,不去获得幸福。
否则,你只能收获不停的指责和无与伦比的内疚。
《活着》中有这样一段话: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 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 意志是被磨砺的,因为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
但在很多父母眼里,只有苦难才能让人成长,如果不是,那就是人为创造的。
正是有了这个想法,以下场景诞生了:
为了让他体会苦难,一个孩子的父亲背着一个重约20斤的书包爬上了泰山,并称其为如果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辛,就要忍受生活的艰辛。
其实,任何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只会让他更加讨厌父母。
还有一位家长,更离谱: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受苦一点,你能不能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剂?
他说,现在孩子这么开心,还觉得累,孩子前几天腿受伤了,过几天就要做手术了,能不能不给孩子打麻醉剂?
让孩子多吃苦,这样以后才能成长得更好。
评论区有个好评的回答是这样的:
没关系,以后躺在医院里,就看你放弃不该了。
要知道,你对孩子所做的所有行为都会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一位咨询师曾这样描述一些家庭:整个家庭环境就像一个“精神病院”,充满了指责、抱怨和矛盾。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养育出一个正常的孩子。
其实,大多数父母并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用错了教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
百讲会主讲人赵玉平曾讲过一个围绕他的故事。
一位当母亲的朋友来找他哭着说:“赵老师,我活不了这一天了! ”
有一天,她正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儿子出来倒水,就问:你做完作业了吗? 儿子一听就炸了:问,问,问什么? 整天都懂得问! 如果你问我是否不再写作,你就不在乎我了! 说完,他立刻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母亲觉得儿子太生气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对不起自己的辛苦。
但当赵玉萍找到儿子时,儿子又委屈又生气。
原来,每次妈妈问他作业有没有做完,回答是“做完”还是“没做完”,他都会被训斥:“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也不赶紧做练习背字! ”
如果你还没有写完,你为什么不赶紧写呢? ”
就这种破学态度,每次都是推搡,我跟你爸在外面辛苦挣钱,你这德行,你配得上谁? ”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双重绑定”理论。
意思是:无论孩子做什么,在父母眼里都是错的。
不工作的孩子会因为懒惰而被骂,如果工作做得不好,就会被骂傻; 如果你不说话,你就是哑巴,如果你说话,你就是在回话; 无论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父母总是有理由责怪孩子。
一个家庭中最糟糕的沟通模式,就是不断地这样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
这种攻击不仅具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对儿童也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知乎的一位网友讲述了这样的事情。
下楼去烧烤,店主让12岁的儿子帮忙端菜。
结果儿子站不稳,菜还没上桌就被打翻了。
掌柜当时很忙,但他并没有对孩子生气,而是教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轩萱,你去道歉,然后去给客人拿两瓶啤酒,就说我们送来了,让叔叔阿姨们等着,我真的很尴尬。 ”
儿子立即道歉,补偿了啤酒,清理了地板上的垃圾,然后再次将食物端给客人。
父亲没有纠结于孩子的错误,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毕竟教孩子如何处理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聪明的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区别在于,他们不会在发现问题后责怪然后制造更多的冲突,而是带着孩子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父母是“有弹性的”,他们有充分的容错能力,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孩子也可以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豁达,能从容应对问题。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当人们听到诸如“你很愚蠢”和“你很糟糕”之类的指责性短语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应激激素的分泌不能迅速减少。 当压力荷尔蒙总是处于高水平,而孩子不知道如何缓解压力时,他就会陷入持续紧张和焦虑的境地,从长远来看,他会失去对情绪的控制,变得精神错乱。
人类学家贝特森也通过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习惯于责备的父母更有可能抚养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成为“责备父母”,给孩子更好的营养呢?
首先,学会欣赏你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积极反馈。
其次,做一个“不破坏你的乐趣”的父母。
再次,学会倾听并为您的孩子提供情感价值。
《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一书说: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吼大叫,指责但不理解,命令但不沟通,学会感谢或道歉。
我们都觉得自己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当你想教育你的孩子时,问问自己,是有效的沟通,还是发泄?
是给孩子力量,还是给他们瘀伤?
你脱口而出的指责不仅没有教育效果,还会给孩子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不要把事情往下看,平时要多一些宽容,孩子的幸福从父母放弃指责开始。
共享。 我是麦子,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