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的选拔和使用一直是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问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总结。 在选拔上,司马光主张,要兼顾能力和政治德才,德才是先导因素。
通过描写春秋末“三家分晋”事件,着重于智氏灭亡的过程,以总结选人用人的原则和标准。 故事发生在春末秋,晋国的权力其实掌握在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手中。
其中,智慧家族是最强大的。 芷家家主芷玄子本打算让儿子芷轩子(芷博尧)当**人,但家家的军事顾问芷国坚决反对。
志国指出,知芘子虽然功德多,但品德低劣,缺乏仁爱之心,如果选他为继承人,志家可能会因此而衰落。 然而,知轩子并没有听从芷国的建议,坚持选择芷轩子作为家族的继承人。
为了避免被牵连,志国改姓补名。
芷香子第一次选人就犯了错误,只看重人才,不看德,最终导致了芷家的灭亡。 司马光认为,在有才有德的四种人中,宁可选择有德行的傻瓜,也要选小人。
司马光的言论虽然有局限性,但德兼备、德德合才,一直是我国政治制度选拔任用人的主流原则。 用人如用器皿,岗位要根据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安排。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登基初期,冯德义长期不推荐人才,搪塞说没有天才。 唐太宗反驳说,古代皇帝没有从其他朝代招揽人才。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选拔,终于拥有了史上难得一见的人才队伍。 王琦被问及宴会上的朝臣,他说,在处理政务和忠诚方面,他不如方玄陵; **吴双全率兵上阵,还不如李靖; 在准确传达意志方面,他不如温彦博; 在处理复杂的政务方面,他不如穿衬衫; 在使君主成为圣人君主方面,他不如魏征; 但他在攻破坏事和赞美好事方面比上述五个人要好。
在唐太宗“用人如工具,取长取长”的思想指导下,朝中两国呈现出知人、善用才的良好氛围。 司马光在《治理总指南》中特意选取了唐太宗对自己就业的五点总结,其中一条就是“人的能力不能两者兼而有之,我经常摒弃他们的缺点,取其长处”。
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做到人尽其才? 司马光认为,“抬群众,从大众中夺走”是最好的办法。 唐德宗为代宗办丧事时,授权丞相崔有福处理大量人事安排。
短短200天,崔有福提拔了近800名亲信和熟人。 当德宗皇帝问他为什么只提拔熟人时,崔有福回答说:“我不认识人,我看不懂他们的才能和德行,所以我不敢任命他们。 ”
德宗皇帝同意他的意见,但司马光反对。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力量,他认识的人总是有限的,即使他是出于公众的意图,也可能有遗漏。
因此,要让公众参与进来,通过大众选拔选拔人才。 即使你对候选人不够了解,你也可以先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他们表现不佳,就解雇他们; 如果他们表现良好,就推广他们。
奖励优秀推荐人,惩罚错误的推荐人。 这样一来,进退、奖惩都是由大众决定的,没有任何个人私心。
按照这种方法,避免了人才被埋没的问题。 司马光的选人任用理论理论原则虽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得到应用,但却是中国古代最贴近民俗和国情的选人用人问题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这体现了政治的关键,关键在于选拔合适的人才,《执政通则》所包含的选人用人理念,彰显了独特的政治智慧,既击中了古代君主选人任人的关键,又在今天仍然具有值得借鉴的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