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浦区劳动人事纠纷仲裁院(以下简称“区仲裁院”)启动了“无声”调解,经过仲裁员的不懈努力,公司当场向职工支付了2000元,聋哑职工不再“心酸、说不出话来”。 从提起仲裁到收到赔偿,劳动争议当日立案解决,是区仲裁院实施劳务人事纠纷快速机制的又一典型案例,充分彰显了杨浦的“仲裁速度”。
聋哑工人任向杨浦区仲裁院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 任在一家公司工作了4年多,公司明知她是聋哑人,但还是突然调了她,导致任无法适应新岗位,不得不辞职。
辞职是公司强迫的,不公平,应支付经济赔偿金。 任认为春节快到了,他突然失业了,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突然变化,希望尽快解决纠纷。 但企业认为,单位对员工转岗行使经营管理自主权,合理合法,任不服从单位安排,主动辞职,不同意为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双方互不让步, 第一次调解陷入僵局。
书面交流后,仲裁员了解到任执着于通过仲裁解决此事。 考虑到任是聋哑残疾人,地区仲裁法院立即启动了加快对困难人士的裁决程序。 窗口工作人员通过书面形式与任沟通后,立即将案件分配到区联合侦查中心进行“面对面快速调查”,同时积极寻求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法律援助中心当天为任安排了法律援助和手语翻译, 开辟了任的“无声”维权之路。
在前期调解过程中,双方在辞职程序上意见不一,调解陷入僵局。 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地区仲裁法院开通了速审通道,当场立案,仲裁员在制作立案文件的同时,再次进行“背靠背”调解。 从“情感卡”出发,向公司表明,公司多年来招聘残障人士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公司也因为招聘任而享受到了相关的政策福利,希望公司可以考虑给予一些关怀。 公司最终同意向任支付相应的经济赔偿。
劳资纠纷解决了,但对任来说,下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尽快实现“再就业”。 在了解了任的专长和就业期望后,区仲裁院依靠“劳动维权+就业支持”的机制联系了区就业部门,并将任纳入了就业支持人员信息数据库,区就业指导员会及时向任介绍相应的工作,未来会继续跟进任的就业情况。
民生利益不小,每一枝叶,永远是亲情之事。 下一步,杨浦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全力推进落实疑难案件速裁,畅通维权渠道,强化民生底线,让职工感受到仲裁的正义与温暖, 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文字**:窦雨琪 编辑:温千婷。
*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