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是从春节开始到现代春节的过渡时期。 它表现为两个演变过程:一是节日日期以初春为中心,逐渐过渡到农历正月初一,如《经初编年史》所述:“农历正月初一是三元日。 即年元、时元、月元,所以汉唐人称它为元旦; 二是从单一类型的荔春农节逐渐过渡到复合型的元旦节。 于是,产生了一系列以消除疫情、延年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喝胡椒柏酒、吐苏酒、桃子汤、吃无心盘、胶牙饺等。
早在汉代,元旦就与喝胡椒和柏酒的习俗相结合。 胡椒酒是前秦时期楚人的酒。 在汉代,“娇”与长寿之神之一的北斗七星结缘。 据东汉崔氏《四民月令》记载,“胡椒是玉衡星经的精华,服用它使人轻老(抗性),柏树是仙药。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相信,元旦喝浸泡在胡椒和柏叶中的葡萄酒,可以使人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健康,消除一切疾病,延长寿命。
魏晋南北三代,除元旦饮用胡椒柏酒外,人们还兴起了饮吐苏酒的习俗。 《荆楚年史》曰:元旦,“老少盛装,互相恭喜,进胡椒柏酒,喝桃子汤; 入屠苏酒,胶牙胶,下到五鑫板; 应用停滞并服用幽灵药丸; 每只输入一只鸡。 屠苏是一种药,南朝梁人沈岳在《谚语》中说:“屠苏,庵名。 从前有庵居的人,每年除夜送一剂鲁药,把井泡好,元旦取水盛酒,家里人喝,免得生病,瘟疫。 今天,有人正道,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却叫吐苏。 显然,最早的吐苏酒是预防疫情的中药制剂,浸泡在吐苏药中的井水在元旦取喝,蕴含着新水崇拜的意义。 后来,晋代葛洪用精香料和干姜酿造吐苏酒,逐渐演变成用一些中药酿造酒来治病防病。
吃武心盘也是为了健身。 在魏晋时期,大蒜、小蒜、韭菜、芸苔、香菜被称为五香,元旦时,人们把这五种辛辣的东西放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六腑。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食禁忌》中说:“农历正月的节日,吃五种香料来祛气。 何逸云在《健康小窍门》中:“元旦吃五苦食,让人打开五脏六腑,除去热气。 “根据现代科学,元旦,当寒冷和春天来临时,是容易感冒的时候。 利用武心疏通脏气,驱散表面汗液,无疑对预防流行性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吃武心盘反映了汉唐时期的人们把对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上。
无心盘是后世春饼的雏形。 到了唐代,人们对五心盘进行了改良,加入一些时令蔬菜,把它们收集成一个盘子,叫做春盘,它取了它发芽和迎春的意思,在元旦到初春期间食用。 正如唐代《四季宝镜》所说:“春日春饼生菜,春盘。 《关中记》还说:“唐人开春做春糕,用春蒿、黄韭菜、虎杖芽包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盘、春饼、春卷的名称陆续更新,制作也越来越精致。
元旦的其他一些食物也有吉祥的含义,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元旦那天,吃“胶牙饺子”,这是一种淀粉糖,在中国古语中,“胶”和“实”是连在一起的,胶齿是固定的牙齿,俗话说吃了这种糖后,牙齿可以结实不脱落。
大约从汉代开始,元旦期间大量饮食已成为一种习惯。 据《汉观一》和《后汉礼仪》记载,汉朝制度规定,每年元旦,大臣们必须向皇帝恭喜,称为“郑朝”,皇帝会举行宴席招待大臣,君主大臣们要喝酒宴席庆祝节日。 此后,从魏晋到唐朝,皇帝的宴席都变得量身定做,比如曹植的诗《元汇》描写了魏三代元旦宴云:“元佐元年,吉日才好。 是嘉会,是宴席。 “晋朝元旦恭喜皇帝时,皇帝想增加官员人数,每人两升醪酒。 宴会上,“王冠聚,星辰皆陈”。 馒菜,八宝变。玉珏没有算计,他很开心。 “唐朝朝廷元旦朝廷会,不仅沿袭了汉晋时期的古老习俗,而且因为世界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元旦朝廷宴自然而然地成为朝代的一大招。 元旦那天,唐朝皇帝不仅要受到汉朝官员的祝贺,远方少数民族和诸侯国的首领和使节也纷纷前来祝贺。 因此,宫廷大殿的筵席盛宴,钟鼓喧闹,丝竹震耳欲聋,歌舞齐迁,过年的国运兴旺。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夜。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主要说法是汉武帝采纳了方世谬误,在甘泉宫设立了“太乙神拜”,从农历正月初十五的黄昏开始, 并整夜在灯下祭拜“太乙”神,从而形成了这一夜放灯笼的习俗。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聚集看灯笼的习俗与之相结合。 这样一来,农历正月十五的光荣活动既有拜太乙神的古老习俗,又有点灯拜佛的虔诚,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汉唐时期,元宵节不是吃汤元,这始于宋朝。 魏晋南北三代,人们主要在这一天喝豆粥,《经初年史》说:“正月十五,熬豆粥,加油膏,作祠门。 “正月上半月要做成白粥煎饼。 ”
上述汉唐元宵节饮食习俗主要是一些小点心,宋代以后元宵节的饮食越来越丰富。
本文原载于《中国读书报》(作者姚伟军),来源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