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成昆铁路发生严重桥梁撞车事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铁路交通事故。
1981年7月8日傍晚,凉山甘罗利子伊达沟风云变幻,暴雨如音,大渡河水汹涌澎湃,峡谷也在咆哮中摇晃。 大雨导致山体坍塌,百年未见的山洪爆发,载着数十万立方米的洪流倾泻而下,冲击成昆铁路李子义达铁路桥。
7月9日凌晨,当一列火车刚刚起步时,尼日站乘务员发现无法到达眼前的乌兹河站,两站之间悄然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凌晨一点半,泥石流到达了李子义达沟口,瞬间吞没了十几米高的铁路桥,几米厚的桥墩在巨大的力量下犹如易碎的鸡蛋。 然而,洪流并没有就此止步,它冲入大渡河,在几分钟内堵住了河水,山谷中堆积了一座26米高的天然水坝,在大渡河上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火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穿过奶奶袋隧道,那里漆黑一片,前方没有路。 当火车距离隧道口只有30多米时,大灯投射的光线照亮了周围的黑暗,但火车的轰鸣声掩盖了洪流的轰鸣声。
关键时刻,驾驶员王明儒敏锐地察觉到前方的不平整,毫不犹豫地拉下死刹车,启动紧急制动。 然而,火车的惯性太大了,只能顺着断桥滑向深谷。
火车后面的车头和四节车厢被卷入泥石流中,被卷入沸腾的河中。 接下来的两辆车被撞出轨道并在斜坡上翻倒,而接下来的八辆车在隧道口翻倒。
幸运的是,挽救了七百多名乘客的生命。 列车长和副驾驶选择在生死时刻与列车同在,守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他们的英勇牺牲以尖锐的蒸汽声告别了世界。
火车突然刹车,乘客们被惯性甩得仰面朝天,尖叫声响彻车厢。 一时间,整个马车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副售票员米法荣在黑暗中下了车,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眼前的桥梁断裂,11名列车人员和数十名乘客不幸遇难。
这位33岁的年轻人悲痛欲绝,但他必须忍受痛苦,因为他是火车的最高管理者,他必须承担救援的责任。
时间紧迫,他立即带领列车其余工作人员冒着大雨向隧道口走去。 在黑暗的隧道里,列车长吴守光跑到尼日尔站,不得不立即报告危险并请求紧急支援。
播音员平静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广播到每辆车上,逐渐恢复了乘客们的情绪。 乘客们加入了救援队,尽管下着倾盆大雨,视线模糊,但每个人都继续前进。
他们用篮子、破布、衣服、植物油等点燃了火,救援人员爬到了深谷。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被困乘客。
在这场灾难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生命。 虽然死亡是无情的,但人类的光辉在这场灾难中熠熠生辉。
破碎的窗户背后,是坚韧的安慰; 在那辆摇摇欲坠的马车里,是勇气的救赎。 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那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十六名指挥员,其中十一名是年轻女性,她们通常是家人的宝贝,现在非常强壮,经受住了暴雨,不断抬着伤员和死者的尸体。
在三个小时的救援中,他们总共救出了140名幸存者。 峡谷北侧,大渡河大桥的警卫和卫生院的护士们也第一时间发现了危险,立即赶到现场,抢救了被海浪冲刷在河滩上的乘客。
然而,可悲的是,近100名旅行者中只有7人显示出生命迹象。 在这次救援和救援过程中,士兵和群众用无声的行动证明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品质。
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解释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坚韧。 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表明,任何困难都无法打败我们,任何灾难都无法击垮我们。
事故发生40分钟内,成都市铁路局党委书记黄树村、成都市铁路局局长杨国辉立即成立救援指挥中心,并就救援、善后和危险排查进行了首次座谈部署。
同时,指挥部发出了多封紧急电报,迅速将紧急情况通知了全国各地。 凌晨三点,梁山甘洛县县委领导接到消息后,立即部署,组成了一支由公安、干部、医疗等部门组成的1000多人救援队,同时运送了大量药品、食品、衣物等物资。
随后,成群结队的士兵赶到现场,多地医护人员来来往往,不畏大雨,毅然决然地向前迈进,全力抢救。 救援队的明确目标,指向危机中心,给147名受伤乘客带来了希望,他们尽最大努力找到了44名遇难者的尸体。
铁路工人的半军事化部队在一声令下,在危险时刻赶来,虽然前一刻还和家人在一起,或者他们自己生病了,但他们仍然坚持战斗,没有时间休息。
因为一旦你放松,你可能会失去一个人的生命。
焊工们日夜辛苦劳作,冒着手烫伤、电灯灼伤的危险,工干部们顶着烈日大风站在抢修的第一线。 尽管与自然相比,人力微不足道,但经过几天几夜的汹涌泥石流吞没了清理的码头。
洪峰过后,铁路局房屋建设队党委书记带头跳进泥坑搬石排水,即使发烧达到39度也没有离开。
经过15天的昼夜修缮,一座钢结构铁路桥再次横跨峡谷两侧,中断半个月的主干道再次畅通。 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对任何灾难都无所畏惧,只有让困难激励人们坚强。
受伤的隧道逐渐被遗忘和遗弃,铁路列车改道,但 1981 年的巨型火车撞车事故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这次事故考验了人们的团结精神和团结精神,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