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献玺二年(公元265年)12月17日,司马炎登基,定国名为晋,改元太。 翌日,司马氏27人加冕为王公,开启了西晋重用次封建制度的局面。
商周时期存在封建制度,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和英雄,分割的土地一般称为“藩国”、“封建国”或“藩国”,接受者是“王子”或“藩王”,诸侯在封建国家内享有世袭统治,同时要向天子进贡,承担保护义务王室的安全。
封建制度反映了不同朝代的不同特点。 西晋的封建制度与东汉和曹魏时期的封建制度有很大不同。 汉魏时期划分封印的同姓王爷都是虚构的。 诸侯君王既无权治民,也无权治军,可以说“他们只有国名,没有社会的现实”。
到了曹魏时代,情况特别严重。 皇帝害怕诸侯与地方势力交往,因此经常改变诸侯的封地。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在十一年内多次封地变更,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也有史料记载,当时即使是一流的封建国家,也只有100多名士兵,连照顾家庭都不够,更别说组建战斗军队保卫皇室了。
也正是因为曹魏的诸侯君王没有实际的军事权政权,才在司马氏等大士大夫专横掌权的现象之后,这些同姓王爷也束手无策,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下易手。
很多人认为,曹魏之死,主要是因为曹魏政权没有理性运用封建制度,盲目地束缚和阻止宗族,导致皇室孤立。
仙禧元年,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皇位,拜裴秀为尚书灵,掌管官制。 裴秀刚一上任,就写信要求恢复周王朝的“五级侯爵制度”,即按照公爵、侯爵、叔子、男五等级划分诸侯。
司马炎接受了裴秀的建议,但对“五等侯爵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首先,第五等变成第三等,分别是国王、王子和侯爵;其次,新制度以同姓王为主,不同姓氏不能加冕为王,只能加冕为郡公爵和郡侯爵。 这样一来,氏族的地位和权力就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重要的是,新制度规定了国王、公爵和王子的带兵制度。 全国有2万户,上、中、下三军共有5000人。 该次州有 10,000 户家庭,共有 3,000 人。 这个小州有 5,000 户家庭和 1,500 人的军队。 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大国户数增加4万户,小国户数少于1万户也要增至1万户。一些大王爷,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这个规定,比如汝南王司马梁,秦王司马柬,都有八万户。 成都王司马英,食夷已达10万户。
晋武帝登基之初,一次封了27位王,然后陆续加封,最后一共57位王,并允许诸王在国中自选官员。 他还任命了几位国王率领重兵从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出发,保卫首都洛阳。 由此可见,司马炎在登基时,是依靠和信任封建制度和同姓君王的。
晋武帝在位初期,封建制度确实对巩固司马氏王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诸侯诸侯地方势力的逐步巩固和扩张,晋朝惠帝即位,贾南丰插手政局,宗族诸侯与外亲之争,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持续了十几年, 给西晋政权造成了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