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优势。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创新人才的后备军。 2021年,《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具体提出提高青年科学素养的行动,提出“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充分说明了培养青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近年来,在中小学增设了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 然而,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初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数据,2020年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56%,虽然 620% 上涨 436个百分点,但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弱化,以及其他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教育仍然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注重明确“什么”,不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更不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其次,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受到抑制。 大多数教师仍然以知识为中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师并不多;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背诵、解题,难以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此外,能够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师短缺,设施制约,评价导向不利于科学教育的发展。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见》,重点在教育“双减”中增加科学教育,提出“注重实践,激发兴趣; 注重整合,盘活资源; 注重融合、内外联动; 注重包容、帮助和指导; 聚焦协调和系统设计“,努力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落实国家一系列要求,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打造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协同培养的典范,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
建设强队伍,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教学能力的普及和培养,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和考核内容。 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教师从育人理念的顶层逻辑出发,找到科教的目标定位,找到学科知识与科普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的融合,类似于“课程思想政治”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遴选并建立“科普教育”培训专家数据库。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既要打好教师岗前培训的坚实基础,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规范,又要加强岗后相关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反思和提高。
为推动教育改革,学校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如STEAM课程),提倡项目式学习。 综合课程以思维和方法为中心,以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型一流学习和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
拓宽基础,促进科教融合,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让学生听科研故事、观科研、做科学实验、创新设计项目。 以北京市为例,对科普基地建设进行分类分类,建立科学精准的基地库,将“基地”建设纳入高校、科研院所服务社会、服务北京的评价中。 此外,还将建立支撑机制,构建一个可由各基地提供、学生可以使用的科学实验项目库。 在专业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让学生体验科研的过程; 共同开发课程和讲座,建立一系列科学教育“慕课”课程。 此外,参照“国家医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项目管理模式,对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支持科研项目提出明确要求,支持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
建立强大的支持。 以北京市为例,可以设立资金、项目等一定的政策支持,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推动项目实施,做示范,探索北京“协同教育”的新范式。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 要立足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
作者:闫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