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 倪莹)人间烟花都是新年气息浓郁的时候。
从2月初开始,“中国灯笼被点亮”,南京秦淮河被璀璨的灯光点亮,真人版的《上元灯彩》上演,华南北各地都在流光溢彩中庆祝“小年”; 古城最洋溢着新年气息,陕西玉林、山西平遥、广东潮州、河北正定相继开展“古城过年”活动,在陕北民歌、平遥社火等非遗项目演出,在灯笼、舞龙舞狮中,人们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味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将举办1万多场非遗展览和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依次上演。
非遗是好戏,却是“烦恼”,流淌着浓浓的新年气息。 浙江省宁海渔村民俗游行,立体展现了“迎春”、“来春”、“报春”的当地风情场景,鱼灯队、古船队、蚌仙队、四将军八仙队等,所到之处热闹非凡; 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100米长的舞龙队开路,雄伟的锣鼓、奔跑的干驴、荡湖舟、玩莲花香、踩高跷、舞狮等各类民俗活动纷呈苗兮,千百人体验了踩街民俗; 在嘈杂的锣鼓声中,飞遍中国的舞狮和舞龙掀起了一阵轰鸣声。
非遗是一秀好戏,却是“温馨”,流淌着乡愁之情。 热气腾腾的热气中,刚从笼子抽屉里出来的龙头花包,色彩缤纷,俏皮无比; 香气黯淡的黏糕,承载着来年的美好寓意; 淋上一勺香喷喷的芝麻酱,你就可以吃一碗美味的热干面,或者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新鲜炒热面,一碗......豆腐皮或蛋酒每个外地游客心中都有一份独特的家乡菜单,每次回老家过年,都是这道熨烫胃疗乡之道菜。
2月10日,游客们在龙年观赏乐清珠宝龙。 中新社记者倪颖摄。
非遗是一档好戏,却是“美”,流露出流淌的温暖。 剪纸师手中飞舞的红纸,在粗犷大胆的线条中,充满了黄土地的热情与朴素; 苗绣,羌绣传承人指线一线,充满温柔、细腻和优雅。 龙年非遗正在举办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的乐清饰品龙引来了观众的合影:这款龙形灯笼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画颜料、纸扎带、龙灯等数百种工艺于一船, 通过巧妙的机械传动装置,使船体上200多个不同形状的人物栩栩如生,演绎了80多个戏剧场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出好戏,却是一场“活”,在千年语境中流传。 景德镇的窑炉是千年窑火,潮州绣针是千界,京剧舞台上的一桌两椅就能决定......中国建立了2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为数十万人带来了就业机会。 各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调研季”、“非遗+节庆活动”、“非遗+旅游”助力国潮潮,网购非遗,“家门口”享受非遗展览,体验景区手工艺品的乐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走向大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当代文化遗产。 “非遗+春节”相结合,借助全国全家的节日氛围,为大众提供了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世界的烟火,实现活传承。
春节是中国在被列为联合国法定节假日后,于2024年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著名学者冯继才早在10多年前就呼吁将春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一直强调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都是传承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