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中国将取消盐业垄断,结束2000多年的盐业垄断制度。
从历史上看,为什么要垄断盐业? 梁晓敏认为,中央集权国家的目标是强国,国家要想强,就要增加收入。 在传统时代,国库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对人民征收的土地税和盐税。 盐税占该国收入的一半,有时略高。 这是国家直接控制盐业经营的最根本原因。 在中国盐业管理史上,盐业政府大纲法、官商关系、民盐买卖、两淮盐商都是关键内容。
近日,以乾隆“两淮盐案”33年为背景的电视剧《清盐商》正在热映中,澎湃新闻采访了经济学家梁晓敏,请他为读者普及中国历史上盐商兴衰的科学故事。
园子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由两位淮盐商的首领黄志云建造的。
澎湃新闻:官方盐业在历史上是如何出现的,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梁晓敏:盐铁政府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直到去年工信部才宣布废除盐业垄断,这被认为是盐业垄断的终结。
盐业的垄断可以追溯到齐国关中春秋时期,为了使齐国强大,关仲成立了“国有企业”,一是垄断盐业,控制盐业; 另一个是政府经营的妓院。 春秋以后到西汉初期,盐业的垄断制度并不严格,基本上处于自由状态。 直到西汉武帝时代,桑红阳主张盐铁垄断,此后,盐垄断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稳定下来。
一般来说,食盐专卖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垄断制,即国家完全垄断食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二是间接垄断制,即国家垄断食盐生产,允许商人参与食盐的销售。 从历史上看,盐管理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调整。
首先,我想谈谈刘岩在唐朝的盐政治改革。
唐朝在食盐管理方面有过不止一次的变化。 唐朝初期,盐税不征收,盐税只在开元年间征收。 安石之乱后,为缓解朝廷财政困难,苏宗谦元年元年(公元758年),五齐任盐铁使,改革食盐管理,实行民政、官收、官运、官销的盐专制, 并通过全面控制盐的生产经营而赚取巨额利润,然而,**政权仍在日益削弱。
宝营二年(公元762年),唐朝任命刘岩为独治盐铁运输使,主持了盐法的改革。 刘琉的改革,是为了准备军饷,加强全国的实力,积累经济实力,以削减封建城镇的权力。 刘岩采纳了民政、官吏、商运、商销新盐法,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也就是说,盐的生产交给老百姓,零售卖给商家,国家控制批发环节,这就是官方盐业,又称“半垄断”。
这种食盐垄断方式,在宋元明朝后期基本上继承了下来,即组织老百姓进行食盐生产,把生产出来的盐交给商人,商人卖,但过程中也有变化。
明初实行开宗法,即商人将粮草运到北边,然后收到粮草的单位向他们发放盐价单(即盐证),商人将盐引到盐田收盐, 然后在指定区域出售。也就是说,官商之道,是用粮草换盐,而不是用货币换钱。 这是模仿宋元时期的“小米盐法”。
山西盐商用粮食换盐。
洪志年间,户部部长叶琦改革了盐法,改为纳米支付银子,允许盐商直接到梁淮用现金银换取工业盐专利。 后来,万历时期的袁世珍主持了盐法的改革,这就是粷盐制度,又称“粽法”,其实这是一种商人垄断制度。 ** 持有目录,即纲要,也叫“woben”,纲要中记载的盐商名可以垄断几代盐商的利润,无名之辈不得以盐商身份加入。
那么,谁有资格进入纲要并经营盐业呢? **说什么。 商人获得备案资格,换取盐卖盐,称为“占巢”。 然后,与**关系密切的商人成为盐业的奸商。 结果,**通过限制竞争和确保盐商垄断专利来垄断盐业的权力。
清朝光绪年间的岗盐证。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直到道光时期的良江总督和两淮盐业总督陶树在凉淮地区进行盐业管理改革,从岗盐制到票盐制,岗本被取消,商人不需要占巢, 不管谁拿了钱,都可以换成盐,引向盐业。
这种方法并不是陶蜀第一次主动提出,明朝的浙江和山东实施了票法。 票盐系统对两淮的盐商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澎湃新闻:清代两位淮盐商,尤其是扬州盐商的名气,介绍了扬州盐商的情况。
梁晓敏东临黄海,西临运河的梁淮地区,沿海地区盐场多,成本低,产量高。 因此,很久以前,两淮是重要的食盐产区。 扬州还拥有京杭运河的便利。
扬州的盐商主要有晋商、陕西商、回族商。 为什么集中在扬州? 这主要与明代叶奇盐法的改革有关。 明朝初期,对华开放法实行,于是在边境经商发展粮食生产的商人改为交银后,西北地区的各类盐商纷纷来到淮阳地区扎根经商。 这包括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千家派的颜若璇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和盐商家庭,祖先是从山西移民到扬州的商人。
此外,扬州盐商中约有一半是惠州商人,惠州商人具有地理优势,对两个淮行盐区较为熟悉; 而且,回族商人与**关系良好,具有政治优势。
回族商人非常重视教育和科举考试,他们的家庭修炼较多。 比如曹文云和曹振勇父子,都是清朝的军机大臣,经历过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家族都从事制盐业。 回族商人除了书生中的家属外,也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给朝廷,为朝廷服务,对盐政衙门和盐官“忠心耿耿”。 康熙皇帝南巡六次,乾隆皇帝南巡七次,均来自回族商人。 因此,他们可以进入岗本,占领巢穴,垄断盐业。 这些回族商人购买了大量的盐,不仅自己卖盐,还转卖盐。
澎湃新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对盐商的兴衰有什么影响?
梁晓敏: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盐商主要依靠**获得经营盐业的许可证,因此盐商与**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晋商还是回族商。
明代有两家大盐商,在山西运城永济,过去叫蒲州,王家的王重古是金士,是拜军部的官,巡抚在山陕边,张家的张思危是张居正的内阁成员, 而张居正死后,还曾短暂担任过内阁第一助理。王崇谷的弟弟是盐业的,张思危的哥哥也是盐商,两人垄断了河东的盐厂,两家也有亲戚关系,王重谷是张思危的舅舅。 王家、张家和明朝军部尚书,以及许多内阁都有钱关系,结成官商集团,掌管盐业的朝史根本帮不了他们。
金尚家丞相张思危死后接替张居正出任第一助手。
清朝以后,回族商人与**的关系极为密切。 康熙和乾隆的南巡受到了惠州盐商的款待。 回族商人建造的园林,培养的歌妓,以及回族菜系、回族阶级,以及古董和文物,都是贿赂皇室和第一名的需要。 回族商人在扬州的生活非常奢侈,这在《扬州画船实录》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何炳迪先生说,回族商人生活的腐败是他们自己的需要,是他们与官场交朋友的需要。
政企关系为盐商垄断经营、赚取巨额利润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两个淮盐商各有总商,总商,是总商与**打交道,他们用盐商收来的钱贿赂**,得到好处,大家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发生了两起引淮盐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反对派的震惊,这是一起盐商勾结盐业衙门的经济案。 其实这是一起预置案,继任盐政、运盐使与两家淮盐商勾结,侵蚀了预置提案的盈余利息和银两,共计1000多万两。
电视剧《清盐商》中人物的关系图,展现了官商之间的利益斗争。
这是怎么回事? 也就是说,盐商想预支盐,需要向朝廷支付利息,于是盐商贿赂盐政府**,要求延迟支付利息。 盐商继续行贿,该交的利息总是拖延。 历经三次盐施用,前后20年,共产银1000多万两。
这也涉及盐商的捐赠和回报问题。 每当国家负责军需、救灾、河道工程时,盐商都会以“捐”“服”的名义,向朝廷提供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两银子。 盐商国家财政的经济负担也在增加。
澎湃新闻:您认为这是盐商衰落的主要原因吗,因为政商关系一方面给了盐商以保障,另一方面也给盐商带来了经济负担?
梁晓敏:盐商的负担确实越来越重。 乾隆时期,每次引盐需要缴纳的杂税是十二两,后来变成了十四两,国家需要的钱越来越多,盐商的负担很重。 这部分转嫁给消费者,就是盐价高,有统计数字,当年船工买盐的支出占他们收入的20%到40%,可见盐价高。 在这种情况下,非法食盐猖獗,盐商的生意越来越困难。
澎湃新闻:盐法的改革和银币的比较,是不是也是影响盐商衰落的因素?
梁晓敏:清朝从大纲法改为票法,对回族商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虽然票法实施后,任何人都可以买卖盐,但还是有控制的,盐是有限的,杂项禀赋很多。 **重税是主要原因。
白银与货币的比较导致白银价值高,是继鸦片之后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清朝的老百姓日常交易用铜钱,用银子纳税。 道光之后,白银短缺,白银越来越贵,铜钱越来越不值钱。 这样一来,盐商向**纳税的负担就很重了,当它转嫁到盐的价格上时,盐的价格就会很高。
黄超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一位大盐王。
澎湃新闻这就引出了非法盐贩运问题。
梁晓敏:非法食盐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中国盐政治史上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实行盐业垄断后,非法食盐经销商众多。 一位研究中国食盐业的日本学者曾经说过,中国食盐业的历史,是一部与走私盐作斗争的历史。 在盐和铁垄断的情况下,盐业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业,因此虽然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禁止销售非法盐,但从未实现过。 从历史上看,官方盐和走私者基本上是平分秋色的,有时甚至更多的是私人盐销售商。
从历史上看,一般有三种类型的私人盐:一种是商业的和私人的,另一种是不“占巢”买卖盐的盐商; 还有一种曹云,曹云船是运粮草的,空船回来的时候,会运私盐。 二是政私事,在沃本注册的盐商也做私人盐交易。 例如,**给了他100铅盐,但他贿赂了盐场,他会得到超过配额的盐。 此外,还有一种非法盐交易,如军队通过走私盐来解决财务问题。 三是走私,即利用武器出售非法盐。 黄超,张世成,是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