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一系列龙卡,分享数百万现金
进入2024年后,汽车行业的矿山层出不穷。
先是恒大汽车宣布牛顿集团40亿元“救命钱”不会到账,随后恒大汽车总裁刘永卓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再,还有拥有近30年历史的华南汽车经销商——广东永高。
被曝出旗下多家4S店倒闭的消息,员工们也跑到隔壁哪吒跳楼,银行还组织专人连夜前往永高店,将店内已有的汽车拖走,尽可能减少损失。
然后是高河,他最近称自己为下一个特斯拉,并宣布停产。
不仅车子交不上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起,连展厅都租不起。
2024年一开,车业就能感受到一股寒意,总统被抓了,有跳楼的,有想逃跑的,还有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上,去年6月,于大嘴曾表示,到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数量将少于五家。
说白了,这条赛道会越来越不稳定,这种影响不仅影响到汽车制造商,而且覆盖了整个行业。
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突然爆发,让这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百家在国内市场开花结果,但“桌子”再大,也容纳不下这么多玩家,难免会有人站在牌桌上“打牌”,优胜劣汰在所难免。
2023年初,特斯拉掀起了第一轮**大战,车企纷纷选择“管”,年中**大战再次掀起高潮,什么“顺子”、“三带一”都甩了出去,等到年底的时候,为了冲刺年度销量KPI, 许多车企已经开始抛出“炸弹”。
一轮过后,国内汽车产销轰然,均超过3000万辆,“买不起”的自动出局。
**战下,考验其实是车企对产业链的掌控和比亚迪一样,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部件基本都是自己制造,中游从经销商模式中分离出来,选择直销模式,销售自己,下游汽车售后服务市场,100%收购亿安财产险。
在全产业链的控制下,比亚迪汽车毛利率高达2067%,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远高于中国汽车行业1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不仅要保证安全,还要保证电池寿命,还要有智能化来提升驾驶体验,然后尝试将**压在20万以下,并获得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的明显优势,这是非常困难的,毕竟, 成本就在那里。
就连小米,雷军也明确表示“990,000元,1490,000元甚至199万元都是个笑话。
是小米不想吗,我当然想,但我就是做不到。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推出7秦某是98万元,不是别人,是全产业链管控带来的成本优势。
首先是合资品牌,目标是传统燃油车,尤其是10万辆以下的A级车,本来这部分市场基本上被Sylphy、Lavida、Suteng、Corolla、Civic等占据,比亚迪推出了7款98万元的秦意味着合资汽车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已经被打破。
所谓秦王横扫六合,横扫合资车,合资车的寒意其实从2023年初就开始了,讴歌在2023年初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三菱汽车于10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23月底,斯柯达CEO公开表示,新一代科迪亚乘用车不会在中国上市, 他们不想留在中国市场,但他们不能滚动。
这样一来,那些依靠合资品牌车的4S店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二是完全无法控制产业链的新生力量,从2023年开始,这些车企开始看到刺刀,整个行业都卷了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掌握产业链的新生力量还是很多的,但掌握的问题到底是完还是不完整,或者可以有点像魏小丽的三大核心技术,也可以自己搞一些智能赋能。
要么像长安、五菱这样的老牌玩家,凭借其原有的规模优势和销售渠道,可以继续跟进,要么比亚迪宣布降价后就不可能跟进了。
至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比如恒大汽车、高河汽车,自然要面对市场上优胜劣汰的结果。
不过,最好的结果也不要太多,毕竟再低也是有极限的,而且会导致资源量集中,忽视研发,最终失去来之不易的优势,要知道国外大车企还在盯上它,人家有几十几百年的积累, 有足够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甚至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销售渠道,背景还在,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还是太多的话,就想用**汽车领域切一块蛋糕导致内耗过大,最后外资趁机“捡尸”是物不胜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