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主要设计组召开会议。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写在前面。《中方日报》记者陈娟、苏志勇自北京报道适配,主要是指住宅单元内部空间的可变,以满足整个生命周期的需求; 互相看,是为了促进居民的互动,形成邻里看的效果。 近日,获得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北京赛一等奖主创团队总设计师赵天接受了《中国地产报》记者的采访,向记者介绍了其获奖作品《合身与外观》的具体内涵。住房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可持续住房发展既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供给的重大变化。 今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洪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大会上强调,要“努力让人民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 然后使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良好”。新时代如何打造“好房子”,成为住房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好房子、好社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工作要求,《中国房地产报》策划了以“寻找中国好房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深度走访、系列访谈、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化规划、 《中国好房子》设计施工标准,总结和推广“中国好房子”在建设和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助力中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赵天在建筑设计行业拥有近30年的经验,目前仍活跃在设计一线,担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学会”)副总建筑师、装配建筑学会会长。 他透露了积极参与大赛的原因:“建筑设计师是房屋设计的源泉,把握设计这一重要环节,把握设计师群体,将对推动'好房子'的建设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适应与相互看——面向全生命周期,提升和谐居住区刚性需求“设计效果图。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地产报:什么样的房子在你心目中才能称为“好房子”,应该用什么维度来定义“好房子”?
赵天: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是“好房子”,参与了很多讨论,写了很多文章,做了很多课题,提出了很多指标体系,但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完全覆盖人们的需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好房子”是“不”的标准。
但实际上,“好房子”必须有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得到人们的认可。 “好房子”是一个目标,“好”这个词在中文中是一个比较的意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看待“好房子”; 其次,对“好房子”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如功能适用性、安全性和耐用性、设施齐全、健康舒适性等。
如今,是时候建造“好房子”了,从“有房子住”到“住好房子”。 好的设计的价值不在于画出那幅画,而在于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中国地产报:2023年8月底,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创新性推出“真题、真赛、实建”的竞赛模式。
赵天:事实上,我们对“好房子”设计大赛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一开始,我会怀疑比赛是否真的能推动“好房子”的建设。 因为房屋功能应用、建筑性能、物业管理等问题由来已久,无法通过设计竞赛完全解决。 不过,以后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实题、实竞、实建”的创新竞争,会推动行业更加关注住房“顽固病”问题; 同时,建筑师是房屋设计的源头,把握设计的重要环节,把握设计师群体,将对“好房子”的建设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因此,在全国“好房子”大赛正式启动后,我们第一次积极报名,团队带头人是我院副总建筑师钟继寿,共有30人参加了比赛,15名设计师正式参加了比赛。
中国地产报:参加本届“好房子”设计大赛与往届大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赵天:与以往的设计大赛相比,本届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是“实题”大赛,但没有任务书。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能力,自己做策划,做市场调研,发布自己的任务书。 当然,设计师研究和开发商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设计师会少关注经济,但会更关注生活,关注人的需求,关注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中国地产报:在整整两个月的比赛中,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赵天:作为参赛团队的总设计师,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如何选择突破点,如何做出项目的特点。 我们回归生活,洞察现代生活中最缺乏的东西,所以我们从社区策划,促进人们的互动,并以此作为设计方案的第一个突破点; 其次,过去由于追求低成本经济,绝大多数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导致住宅空间基本固定,难以实现一个家庭不同阶段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中国地产报》:你在比赛中遇到过什么挑战吗?
赵天:有相当多的挑战。 首先,时间的挑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每个设计师手里都有自己的项目,每个人都很忙,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晚上的头脑风暴会议,讨论比赛方案,优化方案等等,但整个参赛团队都非常辛苦。 二、思维的挑战,一开始我们还是陷入了工程思维,竞赛项目就这样被淹没了,直到最后一周提交方案的截止日期,我们才开始突破,停下来做“减法”,重点抓好方案的前两个突破点,深化可变房型, 并返回以促进沟通。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也主动“退后一步”,与社区旁边的公园、幼儿园打造共同的生活轴线。
中国地产报:从北京大赛的176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请介绍一下您的获奖作品的亮点?
赵天:我们项目的名称是“适合和面对面——全生命周期改善刚性需求的和谐居住区”,由钟继寿(Zhong Jishou)取名,“合适”是指住宅单元内部空间可变,以满足整个生命周期的需求; 互相看,是为了促进居民的互动,形成邻里看的效果。
本项目延续地方文化脉络,依托生态休闲廊道和景观节点,创新城市一体化开放街区设计,向城市开放生活设施轴线,为城市和街区注入活力,结合城市设施进行社区服务设施一体化设计。
住宅楼一楼高架,连接“健康、服务、体验”三大街区生活轴线,利用下沉式庭院连接核心区沟通,打破楼与街区之间的壁垒,连接城区与居住区社区内外的配套服务设施,激发居住区活力; 在社区内打造“共享邻里中心”,促进居民互动,打造和谐社区。
我们的工作有两点最令人满意:一是在设计方案上有很多创新,以“塑造可变人居空间”为亮点,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双人世界”、“一家人有可爱宝宝”、“三代同住”、“精力充沛的老人”四大产品类型,内部没有剪力墙承重柱的约束, 创建灵活多变的布局设计;其次,我们也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着陆,无论是结构、机电、室内装饰还是其他方面都可以在后续的“实工”过程中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