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和防空,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场景,似乎离现实很远。 但放眼整个世界,这种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比如俄乌冲突的现场,比如巴以冲突的现场。 毫不夸张地说,被轰炸摧毁的建筑物和街道遭到破坏。
这一切自然都是由空中攻击造成的。 自二战以来,由于炮弹射程有限,防空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攻击对方城市的唯一手段是飞机轰炸。
现代战争比以前更先进,除了飞机外,导弹和远程火炮的出现,使得防空更加复杂和困难,为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结合自己的国情,量身定做自己的防空事业,在紧急情况下,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于199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法》,并于1997年生效。 该法规定了人防的细节,明确界定了人防工程。
事实上,很多人都接触过人防工程,尤其是城市居民。 简单来说,人防工程就是各种地下室。 包括但不限于每栋建筑的地下部分、与地铁相关的地下空间、大中型商场的地下部分等。 经过近20年的房地产快速发展,每个城市都建立了大量的人防工程,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最常见的是住宅区的地下车库。 买过地下车库车位的人都知道,他们买的只是车位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甚至有些车位只能租,不能买,这与人防工程有关。 事实上,这些车位所占用的空间是人防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买卖。
在保证战时使用的前提下,建设人防工程的原则是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工程的开发利用。 它反映在居民区,即和平时期的车库和战时的防空洞。 这是在不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获得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当然,地下室并不是防空事业的唯一场所,但它是人们最熟悉、最接近人们生活的民防工程。
那么,当战争来临,空袭成为真正的威胁时,人防将如何动员,如何运作?
首先,做好和平时期防空动员的准备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各级计划方案,管理和维护人防工程及相关软硬件,保持一定数量的专业防空人员, 并储备必要的物资,我们能否迅速动员并进入战时作战状态。
总动员过程如下:
1.建立指挥系统
以县级为例,设有专门的民防部门负责管理本区域的相关工作,具体工作职责在城市规划、规划、建设等各部门之间分配,对上一级主管部门负责。
战时的指挥系统肯定比和平时期更复杂、更具体。 可想而知,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形势下,县级市的居民往往在几十万以上,为了使防空工程和系统顺利运行,需要大量的各级指挥员按照国家的命令,层层分解其职能, 并最终将它们分发到每个社区,甚至每个建筑物和每个单元。
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顺利与否及其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人防的好坏。
2.与群众有关的动员。
这包括防空教育、疏散演习、城市控制演习以及与核战和生物战相关的知识演习。 在和平时期,这是许多国家的缺点,现代战争不允许这样做,或者类似的袭击很少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上个世纪。 在60、70年代,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核战争来临时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宣传教育小册子,因为当时中苏两国争执不下,国内“挖深坑积粮”防止核战争、开展相关教育的做法就是一个缩影。
普通人对战时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避免战时不必要的损失。
3.动员专业团队。
当城市遭到空袭袭击时,这种队伍要承担紧急救援、各种设施系统应急维修、消防、医疗、生化净化、道路疏浚、维护社会秩序等任务。
当然,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人也可以主动报名加入相关团队,为集体做出贡献。
4、各类物资保障和防空预警保障。
包括各种设备设备的准备、盘点、配送、储备、维护等。 防空预警包括通信网络的平稳运行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事情主要是具体管理者的责任,普通人只要在全力配合的基础上尽力帮忙,就能帮忙。
动员人防是动员人民群众为敌人的空袭做准备,消除空袭后果的活动。 和平时期的充分准备和战时的迅速动员保证了这一点。
忘记战争是危险的“,这句话在和平时期并不过时。 没有人知道明天战争是否会到来,是否会有空袭。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了足够的人防意识,在国家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做好和平时期的危险准备,做好任何危险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