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解,美国前**奥巴马说中国正在低调建设,这或许就是原因。
建交以来,中美两国虽然面临挑战与机遇、摩擦与合作、遏制与接触、对抗与对话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保持了38年的稳定。
直到特朗普上台,这种动态才发生了变化。 近日,中美联合宣布,中国首任部长将访美,这似乎是意料之中的。
按照惯例,中方长期访美,就是为了确保APEC峰会的重要事项能够顺利进行。
虽然专家认为近期的中美互动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人们对这种互动是否会对美中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仍持谨慎态度。 毕竟,遏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两党普遍认同的政治立场,但执行力度存在差异。
无论是共和党代表特朗普,还是民主党代表拜登,他们上台后的行动,在经贸领域对我国施加了压力和打压。 特别是前者,采取了一系列诋毁中国国际形象的措施。
不过,就连拜登也没有太大变化,依旧延续了之前的**动量策略。 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这一战略在国际社会已经多次尝试和检验。
1.美国**在朝鲜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期间做出"中国、俄罗斯和朝鲜"谣言。 2.同时,他们大肆渲染新疆的人权问题,将正常的劳务转移描述为:"强迫劳动"甚至上升到"暴力"度。
3.在经贸方面,拜登延续了特朗普时代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策略,这一政策实际上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
4.虽然美国消费者最终会因为商品关税而支付更多费用,但拜登无意取消这项政策。 核心思想:美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华采取了各种策略,包括散布谣言、夸大人权问题、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等,这些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利影响,加重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采取了与中国实质性的“脱钩”措施。 一方面,禁止向中国出口尖端技术和产品; 另一方面,所有高科技合作也被切断,包括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美国将战争与科技战争结合起来,打造了所谓“产业链”的新体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大会,它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联合盟友在先进半导体工艺上对中国筑起了“高墙”。
此外,美国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包围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一方面,美国在讨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越南,另一方面又在向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出信号,要求其在台湾海峡、南海甚至黄海不断制造事件。 虽然两国建交已经38年了,但很多人还是不明白美国为什么选择与中国对抗。
事实上,这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是美国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 从1979年中美建交到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的38年间,中美关系有过两次"机会"因此,两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着联系与合作的关系。
冷战期间,苏联的存在成为中美合作的第一个机会。 美国将苏联视为主要威胁,中国被美国列为可以与之合作的“友好国家”。
面对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在1970年代基于共同利益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持续了近10年。
在过去十年中,中美市场以惊人的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背后是中国对美国的热切渴望: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近8万中国人在美国学习。
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对美国来说,中国已经从“积极争取”的平衡力量转变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征服和遏制”的目标。
美国**实施"联系"中国战略,旨在通过美国体系引导中国"和平演变"。在这一战略的影响下,美国一方面采取了“领导人访美、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行动,另一方面又与中国保持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的第二大伙伴。
然而,随着布什上台,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们太嚣张了,把中国当成他们的“竞争对手”,开始对中国发出“强硬”的声音。
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中美关系再次迎来发展期。 在乔治·W·布什总统任期开始时,美国本土发生了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中东反恐行动处于领先地位,与中国的关系退居二线。
在此历史背景下,中美两国选择共同努力,在经贸、国际安全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使中美关系再次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中美两国深化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
自奥巴马第二任期以来,美中关系的稳定性发生了变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针对这一形势,美国调整了对外战略,将“反华”作为优先事项,提出“亚太再平衡”政策。 然而,到了特朗普时代,“遏制中国”的策略变得更加极端、激烈和正常化。
尽管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对中国“采取行动”,但客观现实的障碍以及中国的力量不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事实导致这一行动直到2017年才得以实现。
此后,美国对中国采取行动,导致中美关系逐渐恶化。 许多人担心中美两国会陷入类似中苏之间的“新冷战”。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种担忧与现实并不相符。
我们正处于一个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时代,中国不再是过去的苏联。 在那个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美国和苏联之间没有经济联系。
与美国强劲的经济相比,苏联的经济发展显得封闭和落后。 但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既繁荣又有损失的局面。
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这使得美国与中国的“脱钩”计划根本无法实现。
中美之间的对抗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这与当年美苏之间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对抗截然不同。 美苏争夺霸权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包围,完全切断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相比之下,中美两国在经济、环境和人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例如:
中美之间的竞争不是意识形态上的竞争,不像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 与美苏之间的二元对抗不同,今天的中美之间的竞争是大国之间的竞争。
例如,有人把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与美国对日本的“遏制”相提并论,认为这是美国为了保持“世界第一”地位的惯性思维。
至于意识形态,这只是一些美国政客用来拉拢盟友的一种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俄罗斯等国已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多极力量,在美国遏制中国的努力中发挥着制衡作用。
从时代和国际形势来看,中美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 美国可能正试图将中国拖入冷战陷阱,例如奉行“脱钩”政策,夸大中俄甚至中俄韩的联盟,但中国不是苏联,美国幻想通过冷战思维削弱中国是不现实的。
鉴于巴以冲突升级,美国加大了在中东的军事部署,并卷入了俄乌战争,可以预期美国未来将把重点放在欧洲和中东。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分散压力的缓冲期,中国可以借此机会为美军的全面包围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