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清太极皇帝去世。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死后也没有留下诏书,清朝成立后皇位继承也没有明确的制度,以至于清朝的皇位没有悬而未决。 所谓“国一日不能无王”,当时最高的声音属于黄太极十四弟、朔瑞多尔贡亲王,黄太极与朔朔昊昊阁亲王的长子。 无论是“儿子继承父业”,还是“兄弟同死”,豪格和多尔衮似乎都有资格继承王位。 不过,当时的清朝在后晋努尔哈赤时期仍采用“可汗王位选举制度”进行皇位继承。 多尔贡和豪格的支持势均力敌。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多尔贡另辟蹊径,提出扶持皇太极第九子苻麥为帝,自己则以叔父摄政王的身份出任辅臣,从而开启了多尔贡政治生涯的巅峰。
摄政王多尔衮勋爵。
辅大臣的职责是在皇帝年纪太小,不能治理自己的时候,帮助皇帝处理和决定重大的国家事务。 如果用得好,可以在皇帝执政前的时期稳定朝局,稳定天下,同时也可以为皇帝树立一个好榜样。 然而,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好名声的辅臣屈指可数,比如周公、诸葛亮。 他们大多是因为承受不住权势,所以要么走上权臣的“不归路”,要么直接“谋反篡位”,败身亡。
多尔贡是“否定教科书”的典型例子。 撇开对皇位的贪婪和思念不谈,多尔贡在担任辅王期间控制了清朝的权力巅峰。 镇压敌对势力,垄断权力,享受近乎皇帝的待遇和规格。 作为“直接受害者”,顺姬对这位大叔怀有“深仇大恨”,在多尔衮暴毙仅两个月后就将他彻底清算。 他不仅否认了多尔衮的功劳,还挖了坟墓,鞭打尸体来羞辱! 毫不夸张地说,顺治对多尔贡的不满和仇恨,都在这次清算中得到了发泄,同时,副大臣的缺点也再次暴露无遗。
多尔贡和顺治。
令人惊奇的是,被辅臣深深“毒害”的顺治,居然在康熙生前为他安排了四位辅大臣。 顺治:这就是“好伤疤忘痛”? 还是有其他含义?
与顺治的六岁继位类似,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根本没有治理的能力和条件。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每天都有无数的重要事务需要处理和决定,依靠一个年幼的孩子显然是不现实的。 虽然小庄当时背负着大局,但毕竟她是女人,隔着几代人,后宫政治的“反面案例”数不胜数。 无奈之下,顺治只能安排副大臣协助康熙处理政务。 顺治的安排是四位辅臣,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顺治为康熙安排的四位副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库比隆和奥白。 顺治安排这四个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资历足够,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点。
四名辅助部长。
1.生来三面旗帜,不受其他族人影响
八旗分为三旗和五旗,上面的三面旗帜相对最受尊敬。 上面的三面旗帜是黄旗、镶嵌黄旗和白旗。 但这并不是顺治选择上三旗大臣来协助政府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上三旗没有旗主,或者上三旗旗主是皇帝本人。 其中,正皇旗和镶黄旗是皇帝太极时期由皇帝亲自掌管的,多尔贡的正白旗在清算后也被移交给了皇帝。 在八大旗帜中,八旗旗帜大师的力量和影响力在每面旗帜中都是巨大的。 如果副大臣是下五旗人,而下五旗的主人通常是皇室的王子。 如果五旗之主决定造反,很可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顺治只能从三面旗帜中选择。
八面旗帜。 2.相对均衡的排序
索尼来自黄旗,排名第一; 苏赫·萨哈(Sukh Saha)是积极的白旗,排名第二; 路边皮隆和奥白都镶嵌着黄色的旗帜,分别排名。
三,四。 因此,四名辅助部长在黄旗中占有两个席位,在排名中垫底。 黄旗的索尼排在第一位,表明了他的后裔身份,在皇太极死后,索尼是崇正宫两面黄旗的八位大臣之一。 苏赫·萨哈是多尔贡死后第一个揭露多尔贡叛乱证据的人,他是向顺治投降的代表人物,这对顺治具有重要意义。 而苏克萨哈的这个位置顺序,也起到了平衡两面黄旗力量的作用。
3、没有皇室亲戚,都是外国姓氏
如果说选择上三齐是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而副大臣的排名解决了权力平衡的问题,那么故意不安排皇室来协助政府,就是彻底防止类似多尔衮的情况再次发生。 多尔贡给顺治造成的“阴影”是深邃而不可磨灭的。 因为血缘和身份的特殊性,王室有机会卷入王位,大大增加了登上王位的风险。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后金政权来自女真部落。 后晋政权的出现,标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从部落联盟的形式向艾心觉罗家族的转变**。 所谓“可汗王位选举制度”,就是家族内部的首领由八旗领主贝勒选举产生,此时的最高权力不是专属于某个人,更多的是由家族决定的。 皇太极的登基就是在这种制度下诞生的。
四大贝勒。 顺治的皇位虽然也被提出来,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傀儡皇帝,实权掌握在多尔贡手中,宗族家族依旧掌权。 在这种形式下,清朝的至高无上者想要独当皇帝,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方面,他被多尔贡察觉到,体会到,看到了皇权在氏族内部流通的弊端; 另一方面,出于对清朝皇权向帝权转变的考虑,必须要有大刀阔斧的特殊措施。 顺治很少安排四名非皇室成员的副臣,直接将宗族赶出核心权力圈。
虽然顺治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巨大的阴影和压力,但作为清朝皇帝,他仍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尤其是从他为康熙安排的辅助大臣的角度来看,顺治对于清朝掌控势势平衡和最高权力的改造,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手段,也为康熙真正将皇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做了极其重要的伏笔和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