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即将来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龙年非遗收藏活动,汇集了来自河北省祥河县国安市21个省市的200余件精选非遗。
澎湃新闻获悉,龙年非遗征集活动首次从线上线下走来,主办方精心设计搭建了传统街景,空间分为“嘉辰龙藏”“把握江湖”“食神街”“万物藏”四大板块,汇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表演, 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还原了“阖家团圆”、“新年新衣”、“春节庙会”等热闹场面,糖画、面雕、古色戏、皮影等民俗风情储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在大布景的原景中再现, 让人们在记忆中找到“年度风味”。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铁花的场景。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
农历正月初十一,虽然已经过了正月初十,但在河北省香河县国安市第一城的龙年非遗收藏会上,观众依旧不少。
山东省居县省级非遗传承人来到凤强非遗汇聚现场。
来自山东省菊县省级非遗传承人赖凤强还在守着自己的摊位,他对澎湃新闻说:“这是第一次参加非遗收藏,春节前我就来了,收获量很大,让很多人了解了门注的传统民间艺术, 我很高兴。 据他介绍,“传门纸条”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春节期间贴门纸条的现象传遍全国,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习俗。 2008年,《聚仙渡门笔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过门纸》是一项脑力劳动、技巧工作、细腻工作,从构思设计到绘画和刻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整个《过门》。赖凤强说,他这次带来的龙腾《门笔记》很受观众欢迎,一些装裱好的门笔记也被观众收购收藏。
展示的门口笔记。
像赖凤强一样,有很多传承人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因为龙年的非遗收藏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据主办方介绍,龙年非遗收藏由文化和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厅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廊坊市人民**、中信国安集团联合举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春节非遗收藏品以前一直都是线上的,而今年的龙年非遗收藏品是第一次下线,目的是让大家过上一个繁荣的新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传统年份的记忆,体验、参与和感受传统年份的氛围。 这一次,是在一条街上,在市场里,在人们沉浸的空间里,让传承人、演员和人们面对面,形成一种互动,大家真的沉浸在过年的感觉中,这种形式是我们的第一次创作,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创新似乎相辅相成,一方面呈现了非遗,另一方面让人们真正找到了非遗的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传统新年的乐趣。 ”
高度还原了春节传统民俗,突出了龙年主题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间。 民俗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记忆,除旧新布,祈福辟邪,欢庆时令美食,共同构成了春节盛典中色彩斑斓的民间画卷。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龙年非遗收藏精心设计,融入传统街景,分为“嘉辰龙收藏”“江湖收藏”“美食神街”“千物收藏”四个板块,汇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表演、非遗美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其中,位于国安第一城中心广场的嘉辰龙藏,按照春节习俗细分为“鼓乐区”、“祝福区”、“团圆区”和“绣纺区”。 祝福区以“福”字为主线,将传统剪纸、彩画、书法等非遗物品传承现场展示,为观众送上“祝福”。 团圆区、刺绣纺纱区、集市区还原了“阖家团圆”、“新年新衣”、“春节庙市”的热闹场面,将糖画、面雕、古色、皮影戏等储存在老一辈记忆中的民俗风情,在大布景的原景中再现, 帮助观众找到记忆中的“新年味道”。
龙族聚一堂庆祝新年,一座城市寻求龙族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 恰逢龙年,本届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以海内外中华民族精神图腾“龙”十二生肖“为主题,在打造突出”龙“主题的场景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舞龙、剪纸龙、龙灯等,包括曾出现在“新年非遗之夜”节目中**的铜梁龙、乐清饰品龙、翻花(翻纸龙玩具)、糖画等含有“龙”元素的物品也在龙年非遗收藏中亮相。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舞龙现场。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以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为例,历史悠久,结合了南北舞龙的长处。 一条巨龙游动、盘绕、翻转、翻滚,展现出运动与静止的龙韵。 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首位,铜梁龙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多次受邀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另一个例子是浙江省乐清市的传统艺术灯笼在千物收藏区展出——乐清饰龙,制作工艺复杂,将木工、油画颜料、纸扎带、龙灯等数百种工艺品融为一体,通过巧妙的机械传动装置,使船体上200多个不同形状的人物栩栩如生, 演绎80余场戏剧戏份。展出的珠宝龙由全国代表性传承人林如奎先生制作,曾获得中国民间传说最高奖项——山花奖,观众可以近距离体验百年传承的匠心和技艺。
南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身临其境的现场表演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春节习俗千差万别,尤其是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春节期间,来自河北、山东、天津、江西、广西、山西、内蒙古、江苏、河南、四川、陕西、浙江、广东、福建、黑龙江、北京、湖北等21个省市的200余件入选非遗项目,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和表演者齐聚国安第一城,涵盖十大非遗类别, 包括传统**、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娱乐杂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摔跤场面。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河北中旗演出。
活动期间,从南到北,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表演、非遗美食和非遗手工艺品,让观众在浓郁的新年气息中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 北方剪纸艺术家手中飞舞的红纸,在粗犷粗犷的线条中,流淌着黄土地的热情与朴素; 苗绣和羌绣传承人指着一缕缕针线,展现出南方的温柔、细腻、优雅。 当然,作为东道主,河北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石桥刺绣、渭县剪纸、香河肉糕、京东鼓、河北邦子、葛玉城崇格汇等,也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生动地展现河北的风土人情和节日。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春节期间赶上市场,参观庙会,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庆祝农历新年的独特方式。 龙年非遗藏品利用古色古香的传统市场摊位,结合国安第一城的传统屋檐和木结构建筑特色,打造模拟古街区场景的场景,营造出繁华热闹的过年氛围。 其中,它位于江湖地区,根据《上元灯色》等古画中描绘的街市风光,深度还原了充满烟火气的市场场景。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本次非遗藏品的展览及表演区采用“去边界化”的舞台设计,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将表演与园林有机结合,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现场表演。 舞狮、京东鼓、高跷、黄操飞叉、相声、呼麦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性非遗节目将轮番亮相,让古老的非遗回归市场,融入百姓现代生活。
有别于以往以展览销售为主的手工艺品交易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作为此次盛会的主办方,让观众在非遗市场中体验到可以听、能尝到的书法、吹糖、毛猴等非遗生产过程, 并以沉浸式展览和表演的方式欣赏,与现场数百名非遗传承人互动,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精神内涵,也让每一件非遗项目从“纸质清单”中栩栩如生。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大藏品的传承人团队中涌现出不少年轻面孔,如阳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石彦民、佘银器锻造技艺传承人林凌祥、夏布刺绣传人吴婉京、羌绣项目传承人张菊月等。
张菊月,羌绣项目的传承人。
龙年非遗珍藏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好玩、好看的非遗体验内容,创新运用“非遗+科技”和“非遗+文化创意”打造互动消费场景,利用裸眼3D、XR等新技术展示非遗, 并以虚拟现实修复的技术手段,生动地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参观者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深度体验。除了科技嫁接外,钱武鸡地区的传统金包、打绳技艺、科尔沁蒙古服饰刺绣、内蒙古毛毡刺绣、北京礼品等非遗产品,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相结合,让非遗走进当今年轻人的生活。
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现场。
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举世锦。 在变迁的时代,春节的传统民俗习俗年复一年地陪伴着中国人,改变的是新思想的呈现,不变的是文化脉络的传承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