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为家校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但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利用的机会,如果群里人的身份没有得到验证,很有可能存在被骗的风险。 近日,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法院公布了这样一起典型案例:一名非法分子潜入班组,冒充班主任进行诈骗。
庭审现场由大庆高新区法院提供。
冒充班主任**收取教材费。
被告林某是一名年近18岁的失业青年,没有本事,没有生活,为了弄钱,他动了歪脑子。 2022年4月11日,林某和唐某(被判刑)通过短**平台App搜索“家长群”,翻阅作品下方的聊天记录,看到了学生家长的手机号码。 于是两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手机号互相加了微信好友,没想到对方很快就顺利过去了。 随后,林某以同班家长的名义,诱骗对方将他拉入该学生家长的微信群。 进入微信群后,他迅速找到了班级的班主任,并将自己的微信昵称和头像改成了与班主任相同的昵称和头像,以此来迷惑学生家长,骗取他们的钱财。
骗了近4000元,退出了集团。
2022年4月11日,住在高新区的王女士在班级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是她孩子的“班主任”发来的,大致写着:“学校需要订购学习材料,每位家长需要支付358元
被告人林某**后,研究了老师留言的特征,观察了老师不足的时间模式,捏住了老师的上课时间,并利用这段时间在群里发布了上述关于收取教材费的虚假信息。
因为王女士看到消息的微信头像和她孩子的班主任头像一样,群里很多家长都回复了,“班主任”不停地催促她立即注册汇总信息,所以王女士没有太过怀疑,扫码支付了358元。
王女士付款成功没多久,群里真正的班主任就出来澄清了信息,说有人冒充她的头像和昵称进行诈骗,并提醒其他家长不要转账。
不过,虽然班主任发现澄清及时,但还是有很多家长转账,很快就被骗了3938元。 在发现自己被骗后,家长纷纷报警,但**早已退出群组,不知该何去。
他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和罚款。
案发后,林某将诈骗所得的3938元返还给被害人。
这些家长没有警惕,我刚在群里发完一条消息,就有人回复收到,扫码转账,没人怀疑,直到班主任发现并及时制止,他们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在庭审中,林说。 对于他的罪行,林承认有罪。
大庆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在庭审中认为,被告人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伪造事实为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 检方指控的事实清楚,指控成立,并得到支持。 鉴于他在犯罪时是未成年人,应从轻处罚; 被带入案后如实供认自己罪行,属于认罪认罚,可以从轻处罚。 辩护人提出犯罪时未成年,认罪认罚,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辩护意见成立,予以采纳。 据此,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林某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评委提示:当您看到拆除动作时,请采取更多预防措施。
据法官介绍,最近冒充教师收取费用的案件屡见不鲜。 在此,法官提醒广大教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在收到此类转汇信息时,必须尽快亲自、亲自等与学校或其他学生家长核实,并按照以下方法采取预防措施:
一看:看身份。 添加好友时,注意验证对方的身份,备注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完全上当受骗。
二防:不随意推送微信群的***群主要设置相关身份认证,提防无关人员进入群聊。
三查:注意查查可疑人员的账号,高仿号一般会抄袭头像和昵称,但微信账号不能频繁修改,可以验证对方的身份。
第四个问题:当您收到“付款”和“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以通过**等方式与学生和老师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或汇款。
五、五、一经发现可疑情况,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警。
此外,学校应履行提醒和监督责任,通知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对群员和群员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发现群内有舞弊或其他违法行为,应尽快通过正规渠道发布澄清信息,避免家长上当受骗。
记者:栾德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