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
又到了给新年钱的时候了。
题目:给的年钱快赶上1个月的工资了
冲上热搜榜。
由此可见,年钱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焦虑。
春节假期期间,社交平台上,关于年钱的讨论逐渐升温。
不少年轻人感叹,“为什么新年钱涨得越来越高? “少了就拿不了,多了就疼”和“新年的钱已经赶上了我的月薪”......
过年探亲访友本该是一件喜事,但27岁的王小姐却头疼不已。 她说,她家想给7个孩子过年钱,丈夫想给5个孩子。 每人600元,亲戚和孩子一个人7200元,王小姐说,有些人没有那么多年终奖。
王女士的家乡在浙江余姚的农村。 “小时候长辈基本都给200块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拿不到200块钱,最低是600块钱,经常是几千块钱,这对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
我不能每年都进出。 “不是她不想少给,而是一方面会被别人批评;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挽回面子,我不给他们就给,每个孩子给800-1000元。 ”
七十多岁的周大爷说,他给孙子们的年钱,从20元一路涨到现在的100元、200元。 我主要靠种地挣钱,过年花的钱最多,孙子孙女、侄子都差不多20个。
作为传统的新年习俗之一,长辈给年轻一代送年钱是一种“年味”。
新年钱,又称“压钱”。 传说它可以用来镇压邪灵,确保年轻一代能够安全度过新的一年。
传统的年钱必须由家里最年长的人给,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在过年时更有力。
年钱始于汉代,是一种特制的“老钱”,只能用来穿玩,不能流通。 唐朝开始在朝廷上给真钱,但只在春初,而不是春节给。 到了宋代,习俗被传入民间,到了明清时期,终于成为春节的“标配”。
作为中国传统新年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仪式”,“年钱”传达了爱长爱幼、团圆祝福的寓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近些年,因为互相比较的心理,给孩子的红包涨得很高。
在一些地区,儿童红包起步1000元,甚至有网友感叹春节期间发放了17000元的红包。
年钱成了新的负担,就像红白祭祀等恩惠的负担一样,归根结底是人们对面子和虚荣心的过度追求。
尤其是在社交**的帮助下,年钱的多少似乎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唯一标准。 “不给就做不到,少给就怕被议论”,成为很多人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