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文本 |电车通行证。一年前一直传闻不好的高和汽车,在放假后的第一天,就有了更坏的消息:一位微博车评人爆料称,高河可能已经进入停工阶段。 随后,界面新闻发布独家报道称,高河汽车通过内部会议通知全体员工,即日起(2月18日)停工停产6个月。 据其他消息透露,高和汽车在放假前召开股东大会,宣布延迟支付工资、取消年终奖金和全体员工减薪,有关员工索要工资的传闻可以追溯到去年年底。
虽然整体销量不如“威小丽”等新动力品牌,但凭借在高端领域的一些成绩,高河在国内新能源圈也颇有名气。
从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来看,大家很难将高河与“破产”联系在一起。
销量方面,专注高端细分市场的高河在纯电动车领域表现突出,超50万元,击败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 在产品线上,高河拥有完整的轿车和SUV生产线,也降到了30万元的水平。
正是这种反差告诉我们,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蓝海已经结束,蜜月期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有激烈的竞争,还会有更多的车企被抛在后面。
一千个字汇集在一句话中:洗牌真的开始了。 而高河又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自然对业内其他车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河汽车之所以落得如此地步,并不是选择了高端新能源赛道是错误的,而是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
比亚迪2017年在上海成立,2020年正式交付首款车型Hiphi X,但仍不是街头新能源之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仅为54%,别说价格高端的纯电动车了,就算是绿色环保车,可供选择的产品也不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河的高端赛道确实带来了差异化的竞争力而且,高河模型的设计出众大胆,备受瞩目,成为许多富家青年(富二代)的纯电动玩具。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甚至纯电动汽车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最直接的图之一,在某汽车门户平台上输入“50万以上”、“新能源”等关键词,就能找到76款车型在售。
如果你更喜欢豪华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奥迪都升级了他们的新能源汽车,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认清新生力量,除了高河,路特斯还可以提供吸睛的设计、极致的性能,以及更多的选择。
高端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最强的恐怕还是传统车企,比亚迪腾势和扬望既拥有空前的品牌认知度,又拥有卓越的产品实力,扬望U8成为国内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标杆; 吉利汽车旗下极氪推出追求极致性能的极氪001 FR,000加速仅为21秒,从“纯电动大玩具”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比高河带来更多的情感价值。
总的来说,高河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另类的造型设计,尤其是门上的设计,为它赢得了“门厂”的绰号。不过,当谈到三电智能驾驶的核心层面时,高并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太多印象。
而我们知道,“设计”在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中很难形成护城河。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也被称为“三大部件”,即电池、电机、电控。 为了追求更强的产品力,龙头车企更倾向于核心零部件的自研甚至全球自主开发,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一流业务整合”理念被颠覆。
高和汽车创始人丁磊在上汽集团工作过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在传统车企的工作经历,他不太注重自我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高河的电池厂商有宁德时代、新旺达,但愿意投资自主研发电池的厂商并不多。 至于电机,高河一般与博世、晶进电机合作,而电控的合作伙伴是博世和上海电传。
在电机和电控领域,自主设计、OEM生产甚至彻底自研是主流车企的普遍做法,就连“新生力量”小米也强调自己的电机是自主设计的(生产制造是要找合作伙伴OEM),而电控系统将直接影响汽车体验, 大多数车企会选择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的关键部件往往具有更强的性能,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小米表示,其自主研发的SiC电控的最高效率可以达到99效率为 85%,而博世提供的 SiC 电子控制效率为 97%5%,这最终体现在体验上,相同容量的电池组可能会有10%左右的续航里程差距。
至于“智能驾驶”这个核心话题,高河这边最大的问题是事后诸葛亮。
去年9月,我参观了高河总部,并参加了所谓的“科技日”。 活动期间,高河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其自动驾驶团队的研究进展,并表示希望2024年上半年上半年上线高速试点服务,最早2024年底试城试点。
客观来说,2023年9月,高速高架导航功能并不新鲜,被大家吐槽为“慢”的腾势至少已经做好了路试上线的准备,而高河还在研发中,进度已经不再是半星了。
另一方面,根据我的观察,当时高河的团队规模大概不到200人,对于一个技术储备不足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要打造一个200人的团队,做出性能优异的智能驾驶系统,并不容易。
这样一来,三电系统不领先,智能驾驶系统不领先,高河车型的核心体验也不贵,但纯电动车的核心体验不一定能与其他低成本主流品牌相提并论,品牌本身没有市场号召力,销量下滑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讽刺的是,上面提到的问题都不是压垮高河的主要原因,高河没有一口气继续下去,问题在于资本运作。
造车成本高是公认的事实“,业内人士表示,小米的”100亿美元“根本不够花,而新动力品牌小鹏、蔚来则遭受巨额亏损,比如”新能源之王“比亚迪,其毛利表现并不令人振奋。
年销量20万、3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日子过得并不好,更何况年销量不到5000辆的高河汽车。 与其他新品牌一样,该公司在销售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如果融资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公司冲击。
外界一直认为,来自中东的巨额融资与迟迟没有到位有关。 早在2023年年中,就有消息称沙特投资部将与高河汽车母公司华人视界签署价值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的协议。
如果这笔钱到位,显然能够解决高河汽车短期的生存后顾之忧,但遗憾的是,据财新等平台报道,这笔“救命钱”已经被吹走了。 在此之前,高和汽车曾在2021年和2022年获得过两次融资,但总额仅为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亿元),显然难以支撑后续的研发和日常运营。
2023年12月,蔚来汽车宣布已获得阿布扎比CYLN Holdings的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融资,同时开放换电网络并与传统汽车品牌合作。
小鹏汽车、蔚来等车企总是比高河更容易筹集资金,原因非常复杂,比如销量更好,产品布局更成熟,CEO本人的资本影响力更大,但贾跃亭创立的法拉第未来,却比高河更容易筹集资金,事情就变得奇怪了。
在我看来,高河的隐患早就被埋没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不是上市公司。
高河曾计划登陆港股和美股,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被搁置。 剩下的国内头条新势力,如“魏小丽”,早早登陆美股市场,成为其对外融资的重要筹码。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河是不幸的,因为客观上不能登陆美国种群不是他们的责任,完全是“对池塘里的鱼有害”。 也正是因为这个关键因素,高河的整个发展轨迹才发生了变化,从而奠定了根本原因。
但从基本面来看,“喝不上奶就死”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的问题,高河面临的困境进一步说明,当前新势力的运营模式风险极高,如果无法将其逆转为盈利并实现正循环,那么达莫里斯克之剑将永远悬在他的头上。
再加上最近产品战争的加剧,这一事实变得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在很多情况下,车企迫于市场竞争,不得不参与残酷的战争,强行跟风,意味着卖得越多,损失越多,如果不跟着走,可能会死得更快——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了必须喝酒解渴的死循环。
相对而言,在竞争对手眼中,高河基本上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它不以主流价格直接参与竞争,有自己的差异化赛道,很难有真正的竞争对手。
正因为如此,高河在同行眼中面临困难,我觉得会更可惜。 后悔意味着残酷的市场似乎无法容忍生活平静的厂商,就像《三体》中的经典一句话:我会毁了你,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其实,回顾过去两年,高河并不是第一个遇到经营困难的车企,像魏玛、爱驰,这些品牌早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鸡毛。
和他们相比,高河的经历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毕竟高河确实在认真造车,而且也有大规模的销售,所以它的困境可以凸显出“决策”在当下新能源市场的重要性。 在产品和运营方面,一些轻微的判断错误都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
对于魏小丽来说,目前的表现稳定吗? 对于哪吒、飞跃、极氪等二线车企来说,目前的表现是否足以让人平静下来?
或许对于这些新动力车企来说,“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高科技”的命题会被研究清楚,留在谈判桌上的概率会增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