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冯安邦离开红军,抗日战场英勇

小夏 军事 更新 2024-02-09

2月,宁都市东有一座两层罗马式建筑,位于梅江之滨。 整栋建筑为砖木结构,上下各层有拱形连廊,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庭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场地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宜人。 虽然这座建筑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它是全县最豪华的建筑。

这座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见证了1931年12月14日晚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 当时,第26路军的17万多名官兵,2万多块**,集体加入红军,这是在这座大楼里发生的一件大事。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挖掘出更多关于起义的细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驻扎在宁都的26路军,除了离开部队的军官外,其余都收到了参谋长赵博生的邀请函。 晚上,他们将参加盛大的“领取工资的庆祝活动”。

尽管南方的环境和饮食习惯存在一些困难,但这些北方士兵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26路军在宁都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不习惯南方的山水丛林,天气多雨,空气潮湿。 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缺,北方的士兵不习惯这种环境下的水土,饮食不舒服。

除了痢疾、疟疾等疾病的流行,部队中还有“四怕”:一怕红军,二怕雨,三怕米,四怕病。 这些困难使官兵陷入了消极、徘徊、沮丧和绝望之中。

不过,当他们接到参谋长赵博生的邀请时,都非常高兴。 这是一个摆脱困境并找到希望的机会。 他们期待着参加这次“庆典宴”,享受美食,感受团队的温暖和关怀。

这场盛宴不仅是对他们工资的庆祝,也是对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相互支持和鼓励的能力的庆祝。

当军饷交完毕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宴会。 按照计划,团长级以上军官被请上楼,在那里设置了一个“私人座位”,参谋长赵博生亲自在楼梯上迎接他们到位。

这些军官的警卫被安置在下层,并有专门负责提供食物和饮料的人。

宴会上,赵博生邀请军官们想喝多少就吃多少,气氛很热烈。 楼下各旅的警卫和团长被特勤营的战士们巧妙地安排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一名排长轻轻拍了拍嘴角,这是下楼移动的信号,士兵们立刻把枪对准了警卫的腰,他们都缴械了, 没有任何动作,一切都以简单的方式进行,没有任何干扰。

排长走上楼,轻轻拍了拍腰上的枪,来到赵博生身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按照之前的约定,赵博生知道楼下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于是放下酒杯,原本的笑容瞬间消失,郑重其事地向在场的军官们介绍了二十六路军的现状和情况,并应广大官兵的要求宣布了起义, 加入红军,返回北上抗日,让在场的军官发表意见。

他把酒杯砸在桌子上,一个事先约定好的信号,负责警卫的警卫冲向二楼宴会厅。 一名过于紧张的战士错误地扣上了冲锋枪,枪声惊动了在场的军官。

霎时间,全场一片哗然,大部分军官都被参谋长的话深深打动,表示坚决支持。 然而,有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呆了,不知所措,担心不已。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立即反对并准备战斗,但立即被守卫的警卫杀死,其余的被解除武装并逮捕。 军官们都受到控制,每个人都被要求立即传达集结部队的命令。

在卫兵的保护下,赵伯生、董振堂、季震等起义领导人顺利撤离。 赵伯生立即宣布全市戒严,并郑重指出,今天的新口令是“解放”。

侍卫接到这个新的革命命令,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迅速将口令传达给全体部队,全军欢欣鼓舞,全军纷纷起义,成功加入红军,成为红五军的重要力量。

这些叛军军官全部被拘留,并一起进入江西苏维埃区。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改组为红军后的八路军第二十六旅旅长冯安邦。

冯安邦,原名景书,字花民,名恩山,山东省武堤县信阳乡滇子村人。 家族世代耕耘读书,在农村享有很高的声誉。

冯安邦的父亲冯伟天是清光绪年间五品之主,但后来家境中,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谋生,十几岁的冯安邦不得不在县城里扛麻袋才能生存。

1900年,正值清朝末年,百姓苦苦谋生。 冯安邦选择离开家乡参军,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冯安邦成为冯玉祥麾下的骑兵排长,并逐步晋升为工兵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

曾任西北军第48旅、第3混成旅旅长,第28、23师任宁夏省师长、代师长。 中原战争中,冯安邦率领的部队虽然被击败,但仍被任命为孙连忠麾下第27师第80旅旅长。

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冯安邦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军事领袖。

冯安邦在宁都起义期间被赵伯生扣留,虽然不愿意继续在红军中,但还是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带着三百海纠缠回到了家乡。

不过,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立即回到了老领导孙连忠身边,被任命为重建后的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师长,驻扎在江西宜黄、乐安一带,继续与红军为敌。

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宜煌县城,红军开始进攻,但这座城墙却建在高地上,城南的峨眉山、城西的北华山、城东的卓王山都是敌人的大本营, 而且很难接近。

在河东岸小家涛以北的高地上也有敌人的堡垒。 除此之外,敌人沿着城墙防御,以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 然而,红军向宜黄发起总攻,双方在南门和东南门激战,最终进城,守军敌人大半被歼灭。

残余敌人从东门逃到基尔杜,红军奉命追击,师团基本全军覆没,俘虏敌人二千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迫击炮20余门,广播电台3个,上千袋米面, 超过500桶汽油,以及大量的轴重。

冯安邦在与红军的战斗中惨败,于是被免职,到陆军大学进修,毕业后来到第27师担任师长。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安邦率领第27师团赴华北参战。

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娘子关战役中,在那里他与日本第 20 师对峙。 娘子关是山西的东关口,如果失守,整个山西将失去最后一道屏障,日军将能够快速推进,进而占领太原等重要城市,获得大量的矿产资源。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抵抗,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和流血,也必须将日军挡在娘子关之外。

冯安邦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多次发动防御性反击,协助周边其他部队守住防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尽管损失惨重,但日军仍无法突破防线。

然而,最终还是丢掉了娘子关,冯安邦被提升为第42军中将。 虽然他只负责一个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这次阻击战和阵地战中的英勇表现。

冯安邦第42军接到命令,立即昼夜赶赴台儿庄前线,台儿庄,是一个拥有1000居民的小镇,位于徐州东北部数十里,运河穿城,附近有煤矿,几十里外就是煤矿枣庄,中间有义县, 一条支线铁路将临城—枣庄—宜县—台儿庄—邳州几个城镇连接起来,作为交通要道,台儿庄是徐州的东北门户,日军直冲而入。

冯安邦第27师团在柳家湖与日军作战,面临弹药和食物耗尽、身负重伤的困境,但仍与日军拼命抵抗,直到最后与日军同归于尽。

根据日军战后披露的《步兵第10联队战情》,冯安邦的第27师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决心和勇气,所有守军顽强抵抗到底,甚至在狭窄的散兵领地内相互重叠,殊死搏斗。

这种惨烈的战斗场面,惨烈到连敌人看到都会叹息。 虽然有翻译劝说他们投降,但没有回应者。 这充分体现了冯安邦第27师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无畏和牺牲精神。

抗日战争中,第27师团士兵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色,成功扫清了城内敌军,共造成日军2万人,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冯安邦表现英勇,被授予蓝天白日勋章。 然而,由于连续作战造成部队严重减员,冯安邦将部队编入张子忠的第三十三军,自己前往襄阳牵制散兵游勇。

然而,日军飞机对襄阳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昭明台和东门街被炸成废墟。 在这场混乱中,冯氏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冷静,但他不幸腹部受伤,于同日去世,享年54岁。

他被追授陆军上将军衔,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

冯安邦虽然在宁都起义期间没有加入红军,但他在战争中的英勇也赢得了人们的钦佩。 后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他:“十万骑兵同进同退,三千兵同生同死。

英雄有自己的灵魂可以回归,他们是自力更生的。 他死后,为了纪念这位抗日战争英雄,人们为他竖立了雕像和纪念馆,以纪念他的英勇事迹。

相似文章

    纪念宁都起义90周年 宁都起义后的高级干部

    宁都起义周年之际,许多高级干部都从这里涌来。年月日,国民党第路军在江西宁都共计多人,在赵伯胜 董振堂 季振通等人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这次起义对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起义成功后,不仅壮大了我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而且为我党和军队输送了大批干部。宁都起义中涌现出许多为国家...

    伟大的历程 宁都起义开启了红军的新篇章

    年月日,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紧要关头,驻扎在江西宁都的国民党路军余人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行列。宁都起义不仅增强了红军的实力,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曾国衩说 能够打赢二十六路军,对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也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教育和改造工作,制定了 团结 教育 改造 的方针。在 苏区,起义部队被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