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对我军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暴露了63式两栖坦克等装备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中国第一辆自主设计自主研制的两栖装甲车,63式两栖坦克在对越南战争中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太大了,无法适应越南北部的山区。
越南北部属于第一带的山林地貌,呈现出山地广阔、山坡高陡、丛林茂密、杂草丛生、山谷深洞多、道路稀少、江河稀少、高温潮湿、雨雾大、气候恶劣等特点,使军队部署和移动非常困难。
63式两栖坦克非常大,车长是73米,比30多吨的59式中型坦克长30多米,这么大的坦克在山区狭窄的道路上前进更加困难。
此外,63式不是作为山地作战项目设计的,爬坡能力不好,前进的难度更大。
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是唯一装备63式两栖坦克参战的坦克团。 在与第123师团在坤屯地区的穿插战斗中,该团第2营由于两栖坦克体积庞大,在复杂地形中难以爬升,未能跟上队伍的步伐。
二是发动机过热。
63型两栖坦克的动力装置是12150-L柴油发动机,可产生400马力,比之前苏联PT-240坦克上的76马力要强大得多。
然而,在越南战场上,发动机频频过热,导致63式两栖坦克频繁出现故障,短短两天战争,半辆坦克抛锚。
三是保护力度太弱。
63式两栖坦克的最大装甲厚度为14毫米,只够对付小**,遇到任何反坦克**都是致命的危险,而40火箭发射器是当时越军的标准装备,主力步兵班有2人火箭发射器小队, 它具有反坦克能力,这导致 63 型在军事冲突中造成重大损失和**。
在整个对越南的战争中,63式两栖坦克损失了30多辆,损失率最高,远高于59式中型坦克,也高于皮薄大填料的62式轻型坦克。
虽然指挥员、战士和装备都是第一次参加实战,尽管经验不足,但参加战斗的士兵们英勇顽强,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代表,其中团长朱福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朱福军,江苏省苏州市人,1937年出生,18岁参军,20岁入党,21岁晋升干部,38岁成为坦克团团长。
1979年2月19日,第42军第125师第375团主力向科辛西北方向进攻时,遭到越军三面围攻。 第375团侧翼后方传来坦克移动的声音,在没有侦察和确认的情况下,团长向上报告“敌人四面包围,形势紧急,请求增援”和“十万紧急”,场面十分混乱。
朱司令员接到命令后,命令副团长蔡国雄率领第2营、第3营向福河方向前进,而他自己则登上装甲车,率领两个坦克连沿3号公路向巴陀地区进发。
由于当时地形陌生,加上我军步兵和通讯落后,坦克纵队与师前指前进的坦克导引组失去了联系,以致不知道第375团步兵的位置,也不知道识别方向。
这里是通往谅山的重要城镇,位于黄连山山脉北麓,境内丛林地貌,山谷多,植被茂密,雾气大,适合大部队行军的通道很少。 越军在这里部署了各种火力,修建了三道防线,包括37个隐蔽的掩体、17个反炮洞等掩体,并挖出了密集的战壕和通讯战壕。
同时,越军还在通往农哥的公路上布设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圈,被誉为“坚不可摧”的防线。
看到一支中国坦克部队突破这里,越军立即**。
朱司令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命令部队迅速撤离,但敌人的火力太猛烈,在战斗中,一枚火箭弹击中了朱司令的车,司机当场死亡,朱司令也受了重伤,他要求第一营营长带着大家撤退, “我做不到,你带着所有人向北撤退,你必须找到自己的部队,把士兵安全带回来!” 如果你不去,我就开枪打死你! ”
之后,朱司令被安置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最后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英勇牺牲,享年42岁。
当朱团长牺牲的消息传到前线司令部时,军区首长大惊失色,这是当时战争开始以来牺牲的我军最高指挥官(我军在对越南战争中牺牲了两名专职团长)。
之后,当我军**,朱司令员的尸体被发现时,由于天气炎热,它已经开始变形。
军区首长对朱团长的牺牲非常心疼,特意派人买了一口好棺材,将他和42名在郎哥中阵亡的下属遗体安葬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 在烈士陵园,朱队长的墓碑编号为4区第5排12号。
朱团长的儿子当时只有8岁,长大后考入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后来成为我军装甲部队控制科学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