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
但春节档电影的热度仍在继续。
其中包括电影《第20条》。
引发了关于法律和正义的广泛公众辩论。
什么是“第20条”。
如何建立正当的辩护。
官兵还能勇敢行动吗?
这篇文章。 小璐就带你看文章。
什么是“第20条”。
第二十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中的正当辩护条款。
该条规定,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制止违法侵害行为的行为,对违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视为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发生的犯罪、杀人、抢劫、绑架或者其他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措施,造成违法犯罪的,不视为过度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为什么它也被称为“睡眠条款”?
*。第20条“规定了正当防卫、过度防卫和特别防卫的制度。 但在实践中,我国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判定条件极为严格,从1997年新增专项辩护制度,到2016年“余欢母亲谋杀案”,这一条款近20年几乎“闲置”,这也是该条款被称为“沉睡条款”的原因之一。
有学者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习惯于认为,公民在面临违法侵害时,应当向单位或司法机关举报,不能随意伤害对方; 公民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时,只能向单位或司法机关报告,不能做好防卫准备; 只有“单纯制止”违法行为才是正当抗辩,超出单纯制止范围的,就是相互争斗,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成立。 而且,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中,“死伤最大”几乎成了认定正当防卫为故意伤害的内在逻辑基础,这也是司法人员不会随意作出正当防卫判断的原因之一。
“沉睡状态”被打破了吗?
*。2016年“余欢母亲遇害案”和2018年“昆山龙阁案”的出现,逐渐打破了这种局面。 有学者认为,“昆山龙阁案”打破了正当辩护条款的“休眠状态”,堪称“我国第一起正当辩护案”。
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发2020年第31号),对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某些案件的适用提供了指导,如过严甚至严重的不当行为, 规定要切实杜绝“谁能惹事就理”“谁死谁伤谁正”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律不能让于无法无天”的法治精神。
如何建立正当的辩护。
*。根据立法规定,成立正当防卫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因果条件:必须存在实际的违法行为;
二、时间条件:违法行为必须持续进行;
三、主观条件:必须有防卫意识;
四、目标条件:必须针对不法行为人本人;
五、限量条件: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
官兵还能勇敢行动吗?
*。作为人民军人,我们需要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训练,等待国家的召唤,但当我们在社会上遇到需要勇敢行动、“行动”时,我们应该如何保证我们在捍卫人民、公众、甚至国家利益的同时“撤退”?
根据刑法的规定,认定过度防卫有两点:一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其次,辩护的结果造成了重大损害。 例如,当犯罪人手里拿着刀或铁棒等杀伤力较大的工具,与持木棍、长凳等明显构成小危险的工具相比,情况的性质不同,最终定罪量刑也不同。 如果肇事者手中没有工具,应立即制止对方的有害行为,并在同一地点控制他。
目前,国家在刑法、民法甚至行政法等方面颁布了更多的法律法规,以保护那些勇敢面对正义的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注意,官兵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权衡方式方法,注意保全证据,尽量避免把自己置于难以证明自己的境地。
如何确定正当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