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结束后,根据《关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我国将进行体制改革。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首次体制改革。
这次体制改革强调精简和振兴。 原来的100多个部级机构已经减少到只有61个,510,000人的事工也减少到30,000人。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副总理一职上,原来的11人已经减少到只有万力同志和姚一林同志。
除了精简政务,裁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响应“年轻干部”的号召。 改革前,部长级领导人的平均年龄为64岁,但改革后下降到60岁,整整年轻了4岁。
当时,这项范围广泛的改革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干部不理解甚至反对。 那么,您是如何顶住推动机构改革的压力的呢?
被“解雇”的11人是怎么处理的?
** 人们认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应该称为"制度革命"以简化**。 1979年,他亲自到山东、天津、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基层组织的运作情况。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城市政府机关和企业、工厂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员老龄化严重,岗位需求多样化。 在一些地方,老领导甚至被指定为副职,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地方,也存在于领导层。
这是因为我国实行“干部终身制”制度,公职人员退休后仍享受在职时领取的福利待遇,愿意可以继续在组织内工作。
这个系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
离退休干部继续发挥余力,为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是有益的; 但干部人数的增加也带来了财政压力。 如果管理不当,部门人员角色不明确,就可能导致推卸责任,降低工作效率。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一些老领导可能因为坚持旧思想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青年干部的积极性和机构的效率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早在70年代,**就曾提出简化制度、干部振兴,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982年1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精简”问题作了讲话,直接指出了国家组织臃肿和干部态度不当。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这么急于实施“精简**”。 但实际上,有两个考虑因素:第一,必须精简; 第二,前苏联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1981年,第一个工作组织庞大而复杂,包括52个部委、43个直属机构和5个办公机构,但部分部门职责重复,甚至部分干部职责不明确,导致干部积极性下降,部门间推诿推诿现象也容易发生。
1982年以前的三年里,我国致力于纠正冤假错案,一大批受冤枉的同志得以重返工作岗位。 但是,领导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为了容纳这些返回的同志,我们不得不增加一些副职位。
因此,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涉及的领域很广,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形势和困难。 ”
随着机构的调整和人事变动,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福利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机构改革不仅涉及干部的裁员,还涉及企事业单位,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情况会更加复杂。
光是大、中、小干部就达了几百万,受机构改革影响的人数肯定已经超过1000万人。
** 这被称为这种单位和人员的大规模重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针对人民的,而是针对制度的改革。 "
** 机构改革设定了三个目标: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激励员工。 在精简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是适度的强度,而不是一刀切地让所有老同志退休。
许多老干部经历过革命,对革命的理解是毕生的奉献,他们希望继续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干部退休后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工资和家人的生活。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安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继续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此,提出了让老干部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思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后,成立了两个省级咨询委员会,鼓励和帮助老干部为中国建设贡献余有的精力。
** 副总理人数由13人减至2人,万丽、姚依林。 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万力,1916年生于山东东平,年轻时信奉进步思想,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河北-山东-河南地区担任重要职务,先后担任冀山豫边境地区云溪州委副书记、书记。
万力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积极投身宣传动员工作,在推动河北、山东、河南地区群众参军、投产、后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力同志投身城市建设事业,历任城市建设总局局长、城市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参与了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北京市“十大建设工程”的建设。
1980年4月,万力同志被任命为副总理,继续为我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姚依林,1917年生于中国香港,少年时在上海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北平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党委书记。
面对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觊觎华北的形势,在党的安排下,他与黄靖、郭明秋等人共同发起了“129运动”,在北平组织了数千名爱国学生进行第一次运动,从而引发了全国抗日热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姚益林同志发挥才干,先后担任河北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金茶冀北方支部秘书长、**局,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冀东暴”,在群众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一林同志投身于金融工作,为国营商业建设、民营商业转型和外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任命姚义林同志为第一副总理,专门负责经济领域。
在1982年的“大裁员”中,万力同志和姚一林同志凭借突出贡献,得以保住原来的岗位。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11位副总理的同志不够优秀,而是说他们被安排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同时,**同志也树立了榜样,虽然身兼数职,却主动放弃了副总理、政协主席的职务,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离退休的老干部为党注入了新的活力,青年干部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一班的远见卓识,给了年轻干部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2.* 老干部的远见卓识,为退役后的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了年轻干部更多的晋升机会。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我们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3.老干部退位给党注入了新鲜血液,年轻干部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长远的眼光给了年轻干部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轮改革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做出贡献。
1993年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行政管理制度。
1998年的改革旨在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和效率,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003年的改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加入世界领先组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规范的行为、协调的运作、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机构改革一踊愈进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新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