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相声讲究“说、学、唱”,而相声的衰落,恰恰与这四个教训有关。 那么“说、学、唱”真的是相声的基础吗?
“说唱”是相声的四个基本教训,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四个教训对观众来说同样重要。 也就是说,无论相声有多少功课,观众只关心最终的呈现效果,能否被逗乐才是核心问题。
“口语”是任何语言程序中最基本的技能,其中绕口令、穿透和数宝都在说话。 这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极其深奥的科学。 因为越简单越复杂,每个人都有嘴巴,你说的话为什么要吸引人,让人花钱听呢?
“学习”包括模仿当地方言,学习唱各种戏曲或歌曲,或者在路边卖,简言之就是模仿。
“挑逗”就是会挑逗,会说单口相声,会说双簧等。
“唱”是指唱太平的歌词。
其中最无聊的就是“唱歌”,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唱京剧和唱歌都属于“学”,唱歌只是为了唱太平天国的歌词。 但是太平的歌词实在不好,歌词也很无聊,这是相声演员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般用来在相声的开头表演,虽然太平歌词也经历了几个时代,所谓朗朗上口的太平歌词是小调的,但如果真的好看,太平歌词也不会冷门。
因此,我高度怀疑《说唱》中的“唱歌”只是一个数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有一个所谓的概念,而这里面的“唱歌”就是为了押韵而发明的,就像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锌、铁、锡、铅、氢”中的“氢”一样,根本不是金属元素, 但为了流畅押韵,将“氢”放入其中并括在括号中。
但是我们高度尊重祖先留下的“说唱”理论,但是没有观众争先恐后地去听太平歌词的相声,如果听太平歌词超过5分钟,观众不离开就奇怪了。 就连人气很大的郭德纲,在剧场里靠着面子让观众耐心,偶尔听一两句太平天国的歌词,全靠观众给面子。
因为“唱歌”指的是唱太平歌词,所以“学习”已经开展了很多丰富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都属于唱歌,但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这些都是学习。
因为戏曲和歌曲都是专业人士演唱的,相声演员充其量只能算是“学”,这也表达了这门艺术的卑微本质。 但“学习”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戏曲学习和演唱占了学习的主要部分,很少有观众来听戏曲,一是相声演员的戏曲功底参差不齐,就连专业戏曲人员演唱的戏曲也是小众属性,大部分人不喜欢听戏曲。
侯宝林师傅是半职业的京剧演员,相声演员中的京剧水平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了,甚至在侯师傅学唱京剧的时候,观众的反应也平平无奇,即便如此,也是因为当时缺乏娱乐项目,偶尔听几句戏曲也算是一种消遣, 而侯师傅在演唱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艺术处理,以取悦观众。
换言之,把“学”演绎到巅峰的侯宝林大师,只能局限于让观众欣赏他学唱歌,而对于大多数时间和大多数演员来说,学戏本身就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最能学唱歌的人是侯宝林,另一个是他的徒弟石胜杰。 石胜杰经常靠演戏来取悦观众。 但只是观众偶尔听了这首歌,感觉新鲜,大部分还是靠“说”“调侃”为主。
郭德纲的戏曲水平已经算是相声界的顶级水平了,当他学会唱歌的时候,观众也会觉得无聊,因为戏曲本身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 尤其是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郭德纲的粉丝团也只是年轻人。 他的**是侯耀文,侯耀文的**是侯宝林,爷爷奶奶和孙子三代戏技都很强,但真正卖的是搞笑笑话。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不在乎你在戏里唱得好不好,也不在乎你说得好不好,而是我们能不能被嘲笑。 因此,千法万,搞笑是相声的核心价值。 相声没有教育人的属性,只能让人发笑,否则就一文不值了。 就算有观众真的喜欢戏曲,为什么不听专业戏曲演员唱,为什么要找相声模仿呢? 所以不管是歌剧还是流行歌曲,观众都不感兴趣,除非是有趣的改编。
有趣的改编仍然属于“搞笑”的范畴,但它与“学习”有交集。 当任何人评估相声演员的素质时,第一个标准是他们是否有趣。 所以谁能称得上相声高手,但若不好笑,就没人看。 所以,从“搞笑”的层面来看,马三立可能比侯宝林更胜一筹,而刘宝瑞既会说话又会搞笑,能讲大故事,又不缺包袱,才是观众喜欢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德纲诞生了,我们记得的是他超级搞笑的笑话,却不会记得他所谓的太平作词和戏曲演唱。 当然,郭德纲的笑话里也有很多粗俗和撒尿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今天讨论的范围。
也正是因为如此,脱口秀近年来才变得格外火爆,其实就算是最差的相声演员谈脱口秀,嘴巴也比那些所谓的专业脱口秀演员好。 但本质不在于基础的深度,而在于内容好不好笑。 脱口秀节目不拘泥于形式,也不讲究开头和结尾,只要能让观众发笑,就是好笑话,就像李连杰在《京武英雄》里说的:“赢你的是一拳好。 ”
所以,与其说“说唱”是相声的四大基本技能,不如说它严重禁锢了相声的成长,但失去了“说唱”的相声却是不起眼的,成了脱口秀,甚至是笑话串, 而没有根基的相声,就像一株失去了土壤的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那么相声应该去哪里呢? 难道不应该像郭德纲说的那样:“咱们先搞笑吧,不搞笑就真的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