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2日电(记者王磊)“打通激活”产业链,振兴五彩蚕村。
新华社记者周克、毛思谦
日前,广西河池市浣江茂南自治县大彩乡新坡村62岁村民罗先树踩着缝纫机。
近日,记者跟随粤贵合作团队前往新坡村采访丝绸行业近期发展情况时,遇到了忙碌的罗先舒。 她告诉记者,她是自愿来村里的丝被厂当缝纫工的。 这一举动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有一根老骨头,我可以在家门口“改变我的职业”! 一向以务农为生的罗仙树无法想象。
原来,新坡村刚建好的丝被厂,年初就接到了第一笔120套丝被的订单,需要人手来运送货物。
在哪里可以找到某人? 不久前,在村里为游客举办的一场全国演出上,“村长”魏荣庚干脆对着人群喊道:“谁会用缝纫机? ”
我,我,我......罗仙书兴奋地抬手,冲出了人群。
第二天,丝绸厂拉起了一个6人的团队,开始工作。
在冬季工厂里,罗仙书一边踩着踏板一边缝**,手脚的锋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她的“经商改革”源于粤粤两地的产业合作。
新坡村四面环山,有538户,1826人,耕地3500亩。 多年来,当地村民以种植桑蚕为主,辅以种植柑橘、西瓜、西红柿等农作物,不少村民外出打工。
丝绸厂是当地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起点。 2022年以来,粤贵合作援助基金连续两年投资468万元,在新坡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引进企业投资建设蚕文化产业园,集桑蚕田园文化旅游体验、桑蚕种植养殖、科研基地、线上直播与货于一体, 选拔和培训村里的年轻人担任“农村CEO”,有效赋能村集体经济。
我们选出了两位村民担任“村CEO”,梁秋燕代表村,魏荣庚代表企业,年轻人集思广益,两人分工合作,共同为村的品牌建设和企业管理。 新坡村党支部书记廖壮强说。
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展厅,建立专业合作社,建设数字标准蚕房,开展技术培训,打造丝被工厂......蚕产业链“开放激活”,群山环绕的村庄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廖庄强告诉记者,村里有近百间标准蚕房接入使用智慧平台,全村养蚕成活率从70%提高到85%,直接带动蚕农年均收入增加6000多元。
村民黄六恩从2005年开始种桑蚕,现在他家一年一亩地的利润比两年前多了1000多元。 “我家有4亩地,外加38亩承包地,一年净收入10万多元。 ”
同时,借助月桂数字农文旅游平台,新坡村打造了“四季与桑树”品牌,将村里的自然风貌、文化风情、特色产品、蚕特色旅游、调研等项目“搬”入小程序,让游客可以购买特色产品,预订自己喜欢的项目,只需动动手指即可体验。
吃农家饭、住农家饭、看农家剧、享受桑葚浴温泉,新坡村目前每周接待三四百游客。 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毛南民俗剧《毛南之恋》不断上演,罗仙树是演员之一。 2023年国庆期间,新坡村每晚都会有篝火晚会。
新坡村发展了清洁工、护林员、污水清理维护人员等公益岗位21个。 61岁的秦玉叶在村里当清洁工,每个月多挣800元。
村里的桑叶不再只用于养蚕。 桑叶制成茶叶,桑葚制成酒和桑葚干,桑茎加工成药用......如今,村里的桑树已成为村民们的“宝贝”。
据介绍,2021年以来,粤广合作工作组与广西共建示范村206个,其中21个示范村建立了村集体主导的经营实体,共同富裕农民。
临走时,记者看到新坡村的田地里,桑树桩已经吐出了嫩芽,正在孕育新的一年的好局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