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它是什么? 失去中国市场后,一些海外车企销量暴跌,被打到撤退的地步。
然而,预期的结果并没有发生。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疯狂传唱的雷克萨斯,已经达到了全球销量824258车,2023 年 1 月至 12 月的销售额**32%,创下该品牌的历史新高。
中国市场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吗?
雷克萨斯在2023年全球车企业绩中排名第一。 它在北美本土市场售出超过 350,000 辆,同比增长 24%。 日本本土市场的销售额增长更为惊人,达到129%。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逆势而上,确实很强大。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雷克萨斯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增长3%,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 这还是2022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已经卖出了**22%的销量,这意味着这小波增长甚至没有填补已经掉落的空洞。
那么,为什么雷克萨斯“有偏见”不被中国人对待呢?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不要轻易放弃,但永远不要当真。”态度。
近两年来,雷克萨斯在国内互联网上的“风批评受害”并非空腹。 “壳牌丰田”、“高速公路闪电”,加速速度还不快(实测数据ES200 100公里加速时间为10.66秒,比苏炳添多9秒83秒的100米比赛慢了近一秒。 此外,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形式也因没有对手的前双叉臂推进而受到批评。 这些配置和技术落后的产品性能是无可争辩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需要指出的是,雷克萨斯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水平并不代表雷克萨斯的汽车制造水平。
最明显的是雷克萨斯对待它的方式不同它为北美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线选择,如TX系列,以及IS500等高性能机型,并注重数量越大、排量越大、动力越强的规律。 简单来说,好的给美国,坏的进口到中国。
当然,无论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更深层次的历史关系甚至地缘政治考虑来看,雷克萨斯作为日本品牌,无疑会优先考虑美国市场。 事实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雷克萨斯宁愿针对半死不活、以各种方式压制日系车的欧洲市场推出LBX这样有针对性的小型SUV,也不愿在中国制造,提供更多满足国产化需求的产品。
因此,雷克萨斯在北美和日本市场“香”,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也是合理的。
但是,中国市场对雷克萨斯来说真的不重要吗?
重要,当然重要。
尽管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趋势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但你知道,即便如此,中国仍然是雷克萨斯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而为了保住销量,这个品牌在卖车方面被公认为有点嚣张去年以来,终端市场产品价格一直在“跳水”。例如,雷克萨斯负责国内销售的ES系列,对于ES200主销,折扣幅度为4万元。 如果说ES系列的**“亏损”与该车系列的换代周期临近有关,那么2023年新推出的RX系列也将开始全系列打折2至3万元,体现出品牌“换价格换量”的迫切需求。 毕竟,上一代RX一直卖到停产前的那一刻,这辆车仍然需要以更高的价格取货。
所以不要以为雷克萨斯的全球销量在上升,不关心中国市场也没关系。 你知道,为什么苹果和特斯拉如此受重视? 一方面是产品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他们不能在中国大陆收获韭菜。
当然,对于雷克萨斯这样的海外品牌来说,鄙视大陆市场,拒绝给我们好货,也未必是坏事相反,它为我们自己品牌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虽然我们过去一直依赖国外豪华车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已经停止了向上发展,相反,在这种高利润的关键市场格局中,自主品牌已经开始趁着这波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出现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初步呈现。 例如,以50万成交的文捷M0,000的理想巨型,700,000的极氪001 fr,以及100万的阳王U8,都引起了高度关注。
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还是很难达到对方的高度,比起一些太顶尖的,积累了百年的海外车牌,这和我们在芯片领域的光刻机是一样的,3nm芯片在国内是做不到的,但是在短时间内, 7nm不再是问题。假以时日,汽车领域也有迎头赶上的希望,毕竟我们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
但话虽如此,现在很多人似乎都有一种错觉,认为中国市场的内需旺盛,其他国家的品牌必须像这个市场一样低头妥协才能成功,才能生存。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雷克萨斯一样即使在中国市场下滑的情况下,从全球市场整体格局来看,依然发展平稳。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汽车市场,比如谷歌退出中国,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都没有中国市场,它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社交**,三星手机在中国没有存在感,但还没等他们知道,自己将在2023年被苹果超越, 他们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最高的品牌。
我不想一方面踩一脚,我想表达的是,中国市场确实很大,但与全球市场的规模和消化能力相比,还是有限的。 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但即使它在中国市场成功,也不代表它处于世界之巅,即使人们真的放弃了这个市场,也不代表他们就无法好好生活。
要想真正实现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目标,我们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借助更美观优质的产品,缩短软硬的根本实力,甚至拉开我们与海外品牌的差距,从而影响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 而不是自我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