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有祥和他的《六十里》。

小夏 美食 更新 2024-02-01

新年伊始,我接到一个噩耗:老同学萧有祥元旦突然去世了! 除了震惊之外,我忍不住翻出了他的自传回忆录---《六十英里》,他的声音和笑容在历史中复活了!

老肖是我在华中理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 他是中国早期铁路无线通信的杰出开拓者和建设者。

他们虽然在同一个学校、系、年级,但不在同一个班级,所以在校期间彼此并不熟悉; 虽然毕业任务也在云南,也就在边境,但一开始他并不认识,他去了昆明,我去了少数民族自治州。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他比我们晚了一两个月离开学校)。 诡异的是,毕业不到半年,我们居然在楚雄意外相遇了! 这是我离开学校后见到的第一个同学! 对于一个孤身一人,身处贫瘠之地的人来说,喜悦可想而知! 他还在回忆录中专门记录了这一事件。 后来,我们陆续被调回武汉,两人都忙于工作,没有联系。 直到退休后,我才发现我们以前住在同一个地区---旭东! 从此,他们一直快乐地陪伴着,形影不离:夏天,我们一起去东湖游泳,平时去家门口的沙湖公园散步,叙旧、聊天、交流经验,偶尔一起吃饭喝酒,玩得很开心!

老肖,正如女儿在《讣告》中所说:“他是一个开朗热情、善良淳朴的人,兴趣爱好广泛,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他经常用自己的风格感染周围的人,带来轻松快乐的氛围。 “老肖很好客,很多同学经常联系他!

《第六十里程》是老萧晚年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写于2009年5月,对他的一生进行了完整的回顾和细致的描述,真实而具体,生动细腻,思想深刻,文学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给人以很多启发和借鉴,确实值得一读! 这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萧走了,愿他的精神永存!

我想用这篇文章表达我深深的悲痛!

以下是“第六十里程”的概述和部分摘录:

自行订购。 我真的很想给自己写一本自传体的书,回忆六十岁那年人生留下的足迹,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成就感的东西,让自己在生活中有一种满足感和好心情。

回想起来,草农的平凡职业从表面上看并不乏善可陈:上面的名校是一个转折点,把全家人带出了农场; 娶上海同学为妻,使亲戚跨地域; 这项工作已经扩展到欧洲和美国,在国外留下了足迹。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了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也时不时地激发创新; 在经历了各种技术岗位后,他戴上了工程师的帽子来到了“正高”。

在家庭中,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和睦,女儿成熟,孙子健康可爱; 深受父母恩宠的感动,孝心长存,养活父母数年,完成老人的退休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 有人说人生之路是命中注定的,我相信这一点。 也许是我前世积累的德行,命运之神如此细心地安排了我的人生。

当然,人生的道路上也充满了波涛汹涌和挫折,但都符合“因果轮回”和“得失平衡”的理念,人生的轨迹依旧是波涛汹涌的。 “天地有义,杂有。”我喜欢温天翔的这句永恒的名言。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把握好,每个人都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于是我把它写在平坦的额头上,挂在房间的墙上,感谢我的父母和上帝。 萧有祥.

目录。 自行订购。

第 1 章:我的童年(1946-1959)。

第二章 我的中学(1959-1965)。

第三章 我的大学(1965-1970)。

第四章:春城之旅(1970-1973)。

第五章:流浪岁月(1973-1978)。

第6章 城市大转变(1978-1984)。

第七章:中年淬炼(1984-1992)。

第8章 秋收季节(1992-1996年)。

第9章:白银世纪(1996-2003)。

第10章 职业结束(2003-2006年)。

结语。 173

母亲的回忆。 177

第七章. 中年磨削(1984-1992)。

我从1984年开始工作,我的领导指派我专攻无线通信。 此前,我已经有几年的有线通信设计经验,然后回来从事无线通信得心应手,因为铁路无线通信是无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链式结构,我的任务是为恒(阳)广州(周)线电气化改造项目配置无线列车调度,该项目持续了4年。 这个项目的难度在14无线通信是在3公里长的大瑶山隧道中实现的。 从我进入无线通信领域到1984年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铁路无线通信在那个“严格管理,少用”的时代,发展非常缓慢,虽然铁道科学院、北京通信信号公司分别开发了几种系统,但仍处于完善阶段。 接手后,我立即研究了几个系统的优缺点,结合横光线的地形,决定与铁道科学院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多次到铁路施工现场勘察试验,北方交通大学田翠云教授也对这条当时世界第十大隧道的铁路进行了科研项目。 在铁道部主办的设备国际招标过程中,主办方希望恒光线、石(家庄)台(元)线、郑(周)西(安)线采用同一系统(通用信号研究所开发的系统)进行招标。 从85年底到86年底,我基本上长期住在北京,与各国公司进行国际竞标谈判,我是主要的技术谈判代表。

1985年,我在江汉大学学习了一年日语,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由于是日元贷款,主要竞标者是日本的三菱、NEC、国际电气、东光、中国和奥地利的ELN。 1986年5月,我被选为铁道部无线通信“种子队”(相当于专家组)成员,参加了铁道部组织的各种技术会议。

铁道部已经注意到,铁路无线通信可以防止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事故,为确保列车安全提供保障。 年底,在与日本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后,领导将我调到迎夏线电气化项目负责无线通信,工作交接完成。 该项目的实施是按照我设计的计划进行的,并于1987年成功开业,一度成为样板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科研项目90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国家科技项目结项证书”。

1984年初,秦秀结婚。 江边桥村的房子建好后,不久就搬上了新房子,父母和小丹也过世了。 这房子是秦秀在街上打工时朱姓师傅以我的名义建造的。 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稳定下来,就会有回旋的余地。 这时候,青川和吉川也上小学了,正是我们做生意的好时机。 85年,我们俩去北京出差,带上了爸爸和季川,他们玩得很开心,可惜妈妈因为晕车,一直没有带她去旅行。

1986年底,我接手迎夏线,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对我来说是创新的三年,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在恒光线的设计活动中,因为当时接触到了世界前沿技术,针对山区迎夏线沿水系的复杂地形,提出利用英国地铁矿井无线通信方式,结合日本最新技术,解决山区无线传输问题, 这样既能有比恒光线更好的传输质量,又能降低成本。这一方案得到了铁道部有关部门的支持,但医院不同意。 他们认为我们从事的是工程设计,而不是科学研究,风险太大。 这个计划被搁置了半年,直到部委让我向处长汇报,我才被迫放手。 这个方案被北方交通大学(工信部无线管理局)康世迪教授认为可行,并来到研究所进行理论解释和宣传,铁道科学院也主动要求与我们合作。 1988年初,铁道部科技司将1988年科技项目列为“山地隧道小增益低成本无线传输方式研究”,全路招标,结果由我院中标。 我是项目的第一负责人,科学院的钱度明(我们是好朋友)是第二负责人。 设计文件评审于1988年5月在厦门举行,有基础设施总局、电力局、科技厅、鉴定中心、科学院、上海铁道局等单位参加。 会议一致通过了我宣读的设计方案,并决定在迎夏线各路段实施。 这个项目是从世界银行贷款的,1989年初设备进行国际招标时,我是评标小组的负责人。 有日本、西德、奥地利等国家要招标的多家厂家,评标和技术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上海铁路局突然改变了主意,对英夏线由习研究院刚刚研制出的一个简单的无线系统,当然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将我们的评标团队放在一边, 我们只能回家。无论如何,我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得到了无线界的广泛认可,当时对铁道部和无线通信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很多厂商也在研究试用产品)。 在那半年的时间里,我和季平和当时的导演吵架,主要是因为他的保守和武断,也是因为他的愤怒。 因为恒光线的无线工程,我没有地方出国去日本,原因是我还年轻,还有机会。

1987年,我们搬到了一个两室一厅的单位,有独立的厨房和浴室,这比以前的一个有所改善,我的父母和我们住在一起。 1988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二,父亲因脑溢血去世,享年63岁(生于1925年4月24日)。 子孙俩围在膝盖上,他们很满意。 因离地,身体福,患上了高血压和白内障,渐渐失去了生命的乐趣,最后好好死去,葬在石门峰公墓。

1989年5月,我迎夏线工作结束后,马上代替季萍去杭州出差,当时她正在做杭州枢纽设计,工作很忙,我去处理新铁路带来的电信、广播、电力线搬迁,住在萧山。 闲暇之余,他去了鲁迅的绍兴老家,在咸恒宾馆吃了五香豆。 那时候天天喝米酒,就知道绍兴米酒名副其实。 加姜丝,梅子热辣辣的,口感极好,8两个肚子,够你睡半天不醒,从那以后我每次去上海都改喝米酒。

青川今年9月初中毕业,为了培养自立和家乡情怀,我联系她去天门中学上高中,请老同学照顾她。 当我回到母校庆祝建校80周年时,她是主持人。 与农村孩子一起吃饭和生活了三年,无疑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底,我接手了湘前线株洲至怀化电气化改造工程的通信设计项目。 这应该被认为是一条长干线,全长440公里,57个车站。 有8个大大小小的通讯站。 在传输设计方案上,有当时天空中比较先进的数字微波,地下刚刚推广的一体化光缆和无线通信,先进落后设备并存。 这无疑是对我完全控制能力的信任和挑战,我努力工作,在1990年8月完成了最初的设计。

1991年1月,季平参加了铁道部在湖南怀化召开的设计文件审查会议,我负责的通信专业文件顺利通过。 由于全线数字微波通信,涉及地质学、房屋建筑、电力等专业,研究所成立了微波总体设计团队,由我担任总体设计带头人,并担任象前线副总经理,兼任通信专业负责人。 3月初,伤口初痊愈后,我带领整个团队10余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微波站选址测量,全线15个微波站中有9个在山区。 我居然爬上了800米高的雪峰顶,考验了我的生命力,当然,在下山的路上,我踩着年轻人的肩膀走下来。

从那时起直到92年底,我负责并完成了湘贵线各个阶段的设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成长最快的时期。

1992年9月,青川在天门中学高中毕业,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于是我联系了我的“战友”和分别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副校长的张太航和朱耀廷老师,请他们帮忙录取青川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制冷。 此时的季川也在铁思源中学读初中。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