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戈壁沙漠上的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站与雪交织在一起,绿色电力不断传输。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国“西电东输”战略的重要输电终端,拥有丰富的煤炭、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截至1月18日,宁夏累计输电量超过7000亿千瓦时。 中国新闻社袁红岩摄。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一直朝着“绿色”方向推进,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同时,绿电市场建设加快,绿电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绿证发放也进入“全覆盖”新阶段。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减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扩大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色证书”)的交易市场和范围, 并将相应数量的电商绿色证书纳入“十四五”省级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考核指标核算。
有专家表示,新政策或将缓解部分省份节能指标完成压力,有望增加市场对绿色证书的需求。
绿电成交量保持高增长势头
随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电力的重要力量。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到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达到14个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50%以上,超过火电装机容量; 全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 3,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5%以上。
如今,绿色电力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需求方用户的直接联系,促进了绿色电力市场的建设。
以四川省为例,今年1月,该省成功完成了首笔省内绿色电力交易,合同用电量估计为50亿千瓦时。 四川省绿电交易从1月9日持续到1月22日,吸引了数百家企业参与交易,其中成都市有102家企业,约20份电力合同8亿千瓦时,占比超过40%。
《中国都市报》记者注意到,去年底以来,各地区陆续公布了2024年绿电交易结果,较2023年实现大幅增长。
其中,天津电力交易中心上月中旬发布,其2024年度绿电交易量为503亿千瓦时,即273次; 在2024年新疆中长期市场成交量中,绿电成交量将达到4个62亿千瓦时,占2023年交易规模的19%25倍; 粤江两地绿电交易量达31家7亿和3172亿千瓦时,近翻一番,788%。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绿色电力交易在市场电商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绿电省级交易量为5377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市场交易量的0%95%。
值得注意的是,绿电交易以省内为主,存在跨省、跨区域交易困难等问题。 据了解,目前绿电跨省交易并未直接向用户开放,电网企业需要对省内用户的绿电交易需求进行总结确认,然后跨地区、跨省采购绿电产品。
张楠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消费比重的持续提升,绿色电力市场需求无疑将持续扩大。
事实上,在新的电力体系下,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容量和电力的主体,电力商品的价值体系也将被细分,从过去的电能价值到未来的电能价值,同时兼顾灵活性、可靠性和绿色环保价值。
构建绿色电力市场的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将新能源绿色价值的外部属性内在化,同时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的低碳转型。 张楠认为,绿电交易是证券与电力相结合的交易,让用户不仅可以消费绿色电,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绿证; 绿证交易是证券与电力分离的交易,只有交易代表绿电环境权益的绿证,也算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
绿色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是识别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唯一证书。 1 个绿色证书单位等于 1,000 kWh 的可再生电力。
2023年以来,绿电交易实现突飞猛进。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京津冀地区年完成绿电交易超过230亿千瓦时,其中京津冀地区将采购16个绿电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次。 此外,绿色证书交易也稳步推进。 2023年,华北商圈绿证交易数量为200笔60,000人,同比增长72人2次,其中北京48次20,000张,天津17张10,000张,河北95张80,000张,冀北北部12张60,000 张。
绿色电商“巨头”率先出手
今年1月,跨国制药公司默克股份有限公司与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为期10年的绿色电力采购协议***,这是默克在中国的第一个长期绿色电力采购项目,共采购了300吉瓦时的绿色电力。
同月,宁德时代还宣布进军海上风电领域,其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获得福建省发改委批复,旨在为自身绿色电力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指出,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是当前市场发展的重点。 目前,参与绿电交易的主要企业包括互联网、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特别是数据中心,是绿色电力市场的积极买家,由于其巨大的能源消耗需求,被形象地称为“不排放烟雾的钢厂”。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3年中国企业绿色力量交易排行榜》,阿里巴巴排名第16位1亿千瓦时的交易量位居全行业第一,第二年位居科技行业第一,宝钢(宝山基地)、立讯精密、宝马集团中国、腾讯等其他企业也在榜单中占据突出位置。
据悉,阿里云、腾讯云等“能源巨头”已承诺到2030年在其数据中心实现100%绿色电力。
阿里云智能IDC事业部能源碳管理团队总监毛红菊在接受《中国城市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服务的广泛应用和下游客户对减碳需求的增加是推动数据中心绿色用电扩大的主要动力。 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ESG表现的结果。 确定公司上市、融资、估值等的实际利益,与公司的碳排放表现密切相关。
据毛红举介绍,阿里云自2021年9月通过与平价新能源电站进行绿电交易,参与国内首个市场化绿色电力交易以来,大幅提升了自建数据中心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 2023财年,自建数据中心清洁用电占总用电量的比重较上一财年的21%有所上升6% 至 539%,达到110减碳5万吨。
新政策释放了绿色证书的需求侧潜力
2023年以来,政策层面出台新措施,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用电全覆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的通知》,提出绿色证书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确定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唯一证书; 还将把绿色证书的发放范围扩大到水电、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
这个新阶段被称为“绿色证书 3”。0时代“,标志着我国绿色证书机制基本成熟和全面运行的开始。
张楠表示,绿证全覆盖的发放将解决过去绿证发放有限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绿电市场的扩大。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绿色证书工具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绿色消费水平。 更重要的是,分布式新能源的市场化消费将得到推动,为分布式新能源进入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在“十四五”省级人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中,推动将绿证交易电力纳入节能评价考核指标核算; 设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核算中绿证交易对应电费扣除额上限; 从跨省绿色证书交易中获批的省份扣除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实现“十四五”节能目标所需节能额的50%。
专家认为,该政策将推动省**鼓励省内企业购买跨省绿色证书,最终这些绿色证书可以纳入省节能评估考核,该政策或将缓解部分省级地区节能指标完成的压力,并有望提升市场对绿色证书的需求。
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发改委)指出,绿证交易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发电量,不会直接影响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
同时,《通知》在制度层面拓展绿证交易场景,推动绿证与现有“能耗双控”政策、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机制的衔接,进一步释放绿证需求侧潜力。
目前,国内用户的绿色用电方式包括中长期绿电交易、购买绿证等。 中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可再生能源规模增长迅速,但难以吸收。 但东部地区工商发达、外向型企业,由于省际输电渠道等问题,无法购买绿色电力。 《通知》意在从交易机制和场景的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通知》提到,将建立跨省绿证交易协调机制和交易市场。 支持绿证供需省份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省际协议锁定省际绿证交易规模,协助经营主体开展绿证供需对接、集中交易、技术服务、争议协调解决等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考虑电网传输能力,因为绿色电力交易需要电网的辅助。 目前,省际特高压走廊在省际框架协议中优先输电,省际绿电交易只能找到通道闲置期,因此绿电交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立讯精密ESG负责人赵欣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电力交易要求集团工厂通过省内的售电公司单独采购,相对分散。 另一方面,绿证可以在集团层面进行综合统计和推广,更具灵活性,具有规模优势。 ”
目前,中国绿色证书市场的主要类型包括中国绿色证书(GEC)、国际绿色证书(i-REC)和全球可再生能源交易工具(APXTIGRS),其中GEC和I-REC使用较为普遍。
赵昕认为,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预计会有大量绿色证书涌入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上绿色证书的供给量将远大于需求,因此拓展绿色证书的应用场景,促进绿色证书供需匹配非常重要。
赵昕进一步指出,随着绿证市场供需双增,后续退出机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措施也需要不断完善。 绿色证书验证使用、绿色电力权益主张等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绿色证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城市报》记者孙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