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成功攻占南京,称自己为永乐帝。 新君主登基后,建文帝的老部下大多选择顺势而为,继续侍奉朱棣。
不过,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朝臣,选择坚守道德,发誓要和朱棣战斗到底,比如方小茹、铁轩等人,大多在朱棣的杀戮中英勇牺牲。
其中一位大臣,面对朱棣的劝说,他没有妥协,最终被歼灭,但朱棣对此深感遗憾,叹息道:“他当了三十年的兵,唯一一个不辜负我的人。 “这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明初的杰出人才卓靖。
卓靖,浙江瑞安人,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以出众的才华闻名于世。 七岁就能写诗,一目了然读十行,永不忘怀,这在文坛独树一帜。
洪武科举二十一年,卓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高考晋士,在殿试中因为天赋异禀,被朱元璋亲手挑选为士大臣,明朝三大才者之一谢晋也入选了晋士榜。
明朝初期,很多礼仪体系并不完善。 诸侯们听从了太子的排场,卓靖对此直言不讳,并建议朱元璋区别对待诸侯,建立王爷的区别和尊卑的等级。
朱元璋深深赞同卓靖的建议,于是提拔他到中院服侍,并逐步提拔他为户主。
建文帝登基后,齐台、黄子成等人主张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因为他在京城的权力更大。 不过,由于朱棣行事谨慎,没有留下任何把柄,建文帝并没有立即出手。
这时,卓靖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他认为朱棣和朱元璋一样文武,而且生活在北方,自古以来,北方对中原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大灾难,所以朱棣改名南昌更为合适。
南昌位于中间,如果朱帝安自卫,就让他安心做藩王; 如果他有一颗叛逆的心,也更容易被控制。
当时,卓靖的建议被认为是非常明智的,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然而,建文帝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一年后,朱棣发动叛乱,但为时已晚。
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占了南京,一场大火过后,建文帝神秘失踪,留下一批遗臣面对朱棣的统治。 朱棣进入南京后,许多大臣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在路上迎来了他。
不过,卓靖不喜欢别人,他把全家都锁在家里,没有去见朱棣。
朱棣继位后,清洗了建文的前大臣。 他抓住了卓靖,质问他:“你为什么不来见我? 卓靖答道:“朝廷没有规矩,藩王进京需要大臣迎接。 这意味着他认为朱棣的皇位无效,他只是一个藩王。 朱棣对此很生气,又问卓靖:“你之前为什么建议我把印改成南昌,这是为了分咱们的血肉之缘。 卓靖平静地回答:“如果始皇听了我的劝告,今天就不会有灾难了。 朱棣被他的才华和人品所吸引,不忍心杀了他,只是把卓靖关进了监狱。
李建成本来平庸无能,所以被李世民杀了。 始皇帝(建文帝)没有过错,却被叛逆的大臣和盗贼(指朱棣)篡位了。 作为臣子,我只能以死报皇。 ”
姚光孝极力劝说朱棣杀了卓靖,以免留下隐患。 朱棣这么想,下令杀了卓靖三族,没收了他们的财物。 然而,在突袭中,只发现了一些旧家具和书籍。
卓靖是家仆,家里却如此贫寒,这让朱棣深深佩服。 据《明史编年史》记载,朱棣在卓靖死后遗憾地说:“国家培养了30多年的书生,只有卓靖才能忠实地报答君主。 ”
朱棣虽然心里很勉强,但还是无法改变卓靖坚决要死的决心。 卓靖以其出众的才华、廉洁的官风、正直的品格和对皇室的忠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然而,在晶境之战的背景下,无论是恪守忠孝义的老臣,还是选择换朝的新臣,他们的选择都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对”或“错”。
不过,像卓靖这样宣誓效忠始皇的人,无疑是值得后世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