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中国人提到《三国演义》时,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第二十九章,它对后来的事态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片名《小霸王怒斩于姬》讲述的是26岁的“小霸王”孙策在占领江东后被敌人刺伤重伤的故事。
而在休养期间,孙权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大事——他不顾劝阻,杀死了江东地区有名的道士余季,但这一举动却让他被余季的灵魂缠住了,最后心烦意乱,伤势过重而死。
影响海外的先驱者诞生了。
《三国演义》第29章“孙策斩于吉”的故事,是中国故事被世界文学吸收转化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世界文学“中国故事”中西方文化、文学语境下文化价值的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孙策斩于纪”的故事在19世纪的英语世界产生了惊人的影响,艾约瑟、邓罗、卜方基等汉学家先后翻译和评论了该故事的摘录。 不过,如果要追溯起源,第一个对《三国演义》中“小霸主”孙策的故事表示关注的人,其实是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约瑟夫·艾乔。
约瑟出生于一个使徒家庭,在牧养父母的影响下,在敬虔的环境中长大。 1847年成为牧师后,他于1848年被伦敦福音派协会派往中国上海,协助编辑和出版莫海图书馆。
1852年,在上海莫海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教材《汉语对话》中,约瑟夫选译了《三国演义》第29章《小霸王怒斩于纪》的内容作为中国的榜样,并将故事内容用中英文出版。
经过研究,艾瑟尔使用的基书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和毛宗刚父子的注释。 在英文中,摘录的标题是“The Death of Fang Shi Yu Ji”),并特别标有“From Chapter 29”的标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约瑟夫只翻译了围绕“孙策斩首于济”的故事情节的中间部分,并没有翻译整个故事情节。 可以看出,艾瑟尔在翻译《三国演义》第29章时,在翻译上是有选择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大同小异。
除约瑟夫·伊奥斯外,美国汉学家邓罗、卜方基也分别选译了《三国演义》中孙策斩杀余季的故事。 1889年,邓在《中国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故事摘录,名为《孙策之死》)。
再如,在1902年出版的《三国演义选译本》中,卜方济再次翻译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九章《小霸王怒斩于纪》,题目是《孙王将道士斩首》。
英语世界主要以翻译的形式讲述孙策和余季的故事,其内容变化不大。 在对这个故事的评论中,卜方基将其描述为一个关于年轻统治者害怕迷信的故事,而约瑟夫则表现出对孙策的更多认同。
同时,如果仔细比较,我们也会发现,约瑟夫在选取《三国演义》中“小霸王怒斩于吉”故事节选时,保留了毛和毛宗刚父子的20多条评论,这些评论被收录在《方世于纪之死》英文译本的附录注释中。
毛父子对孙策的态度与罗关忠的批评不同,两人评论说,孙策斩杀余季,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他对鬼神的不信更能体现他的英雄本性。 在《中国对话录》的“序言”中,约瑟夫也明确提出要承认“中国批评的精神和方法”。
整体来看,英语世界对《三国演义》中故事“小霸王怒斩于二”的三种译本,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跨文本旅行过程中对古典汉语**故事情节的多样化诠释。
引用。 [1](明)罗冠忠:《三国演义(上)》(毛宗纲的批评),长沙:岳麓出版社,2015年。 [luo guanzhong. sanguo yanyi shang mao zonggang pipingbe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angsha: yuelu press,2015.]
[2]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王玉根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 [said, edward. dong fang xue (orientalism). translated by wang yugen. beijing: sanlian shudian,1999.]
[3]王彦:《约瑟夫汉语对话与三国演义》的英译本,《明清研究》,2017年第2期,第156-169页。 [wang yan.“aiyuese hanyu huihua yu sanguoyanyi de yingyi”(joseph edkins chinese conversation a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ing qing xiaoshuo yanjiu(novel stud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2(2017):156-69.]
[4]徐永斌:《从孙策惩罚吉事中的三国演义看江东早期道教的发展》,《明清研究》2012年第1期,第77-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