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1922-1980)是河南省唐河市人,著有长诗《王贵与李湘祥》、《杨高传》和诗集《玉门诗集》等多种多样的作品。 《王贵与李湘湘》是他于1945年底完成的一首现代叙事诗,1946年9月发表在《延安解放》杂志上。这部作品共740多行,共13章,分为三个部分,呈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三边”地区贫苦农民的艰苦斗争。 故事以风雨飘摇的阶级斗争为背景,以年轻农民王贵和李湘祥的爱情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陕北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
在作品中,“老黄沙目之所及,哪一块地不属于富人家? “在2月和3月,饿死的人被放在棺材里,在5月和6月,人们饿死了,没有人埋葬他们。 它生动地描绘了农村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严重形势。
这首长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揭示了劳苦人民的命运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间的血肉联系。 它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英勇不屈的抵抗精神和忠于爱心的高尚品质,将王贵与李湘祥的爱情、农民解放和整个革命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主题:“若不是为了革命, 穷人翻不身,如果不是革命,我们就不能结婚“,”革命救了你我,革命救了我们的村民“,”我们做了革命,革命也是为了我们”。
这首长诗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湘祥这两个觉醒的年轻农民的形象。 王贵性格鲜明,表现出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开放的革命思想。 他的成长经历,从阶级仇恨到反叛,再到作为革命战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中国革命中农民成长的普遍道路。 李湘香美丽善良,勇敢坚强,爱恨分明。 她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农村劳动妇女追求婚姻自主权、忠于爱情的美好愿望和心,也反映了她们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盼。
此外,作品还通过对地主阶级代表崔二业的刻画,控诉了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者的颓废和**。 崔二爷的陨落,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贵和李湘祥在艺术技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整首诗以陕北民歌《新天佑》为载体,大胆创新。 将每两句的结构发展为连续的几节或几十节,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中国诗歌史上难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创造新氛围的艺术实践。
在刻画人物、叙述情节、表达主题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比较、欢快”的技巧。 这种手法使诗歌在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语言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魅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和比喻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王贵与李湘香》还广泛吸收了地方方言,使诗歌更加简洁如民歌。 整首长诗展现了陕北高原独特的地域风情,清新、崇高、朴素、温馨的艺术风格跃然纸上。
王贵和李湘湘是作者深入实践奋斗和向群众学习的结晶。 它不仅为我国现代叙事长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新诗的民族化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王贵与李湘翔》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成为长期保留的重要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