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曾在诗中说过:“我的心一直闲着,青川就是这样。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心是悠闲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像溪流一样平静祥和。
不要想太多,戒掉无用的情绪,而是把你的想法付诸行动。
这样一来,不被麻烦缠住,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大秘诀。
想太多是一种过度的自我消耗
有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中80年的烦恼是由于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做得少,陷入情绪的漩涡,你就会停下来。
读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农夫:“田里有麦子吗? ”
农夫摇摇头:“还没有,天气不好,我担心会下雨。 ”
那人问:“那你种棉花吗? ”
农夫皱起眉头,“不行,我怕棉花里的虫子。 ”
那人想知道:“你在田里种了什么? ”
农夫叹了口气,说:“田里空无一人,什么都没有,我不知道该种什么。 ”
冬天来了,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大地空无一人。
人们靠粮食储备度过了冬天,但农民却没有东西吃,最后饿死了。
很多时候,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内在感知。
就像这个愁天愣愁、自愁的农夫一样,不仅一事无成,最终还导致了死亡的悲剧。
想太多只会消耗太多的自我,当它应该向上并向前迈进时,你会被困住并停滞不前。
《庄子山牧篇》里有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时,看到一艘船直奔前方。
喊了半天,没人应答,于是骂骂咧咧,责怪划船者瞎了眼。
原来,撞到它的船是空的。
而此人的怒火,在看到是一艘空船之后,也瞬间消失了。
这就是著名的“空船论”。
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你怎么看就是结果。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烦恼无根,不沾本,无忧无虑,无明无源,不看自己。 ”
生活不如意,少想,少忧虑。
戒掉无用的情绪,
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成功不是不必要的情感问题。 ”
生活中也是如此,戒掉无用的情绪是拉大与他人差距的第一步。
在一家精神病院里,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患者。
她已经住院10多年了,但因为她的迷茫和冷漠,她从未出院。
有一次,医生查看了她的记录,发现她两次处于多动状态,都是在修剪指甲时。
于是,医生找人教她修剪指甲,她也爱学习。
很快,她就开始给病人修剪指甲,在这个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不到半年,她就痊愈出院了。
后来,她在家附近开了一家美甲店,生意蒸蒸日上,从此她以此为生,过着正常的生活。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放下无用的情绪,才是灵魂最好的解药。
这位女患者,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重拾了对生活的热情,还从多年的病痛中恢复过来。
戒掉无用的情绪后,你会收获一个坚强的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处理情绪,他就比别人领先一半,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人生之都》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不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应该反过来控制它们。 ”
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我们都应该冷静地处理,将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一切打扰你、让你崩溃的事情,其实都不是值得害怕的。
如果心像磐石一样坚强,那么在痛苦的夜晚之后,阳光就会照进来。
真正的强者都想做到1分3分
南怀金先生曾说过:“上等人有本事却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有本能有脾气。 ”
大多数时候,强者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弱者则被自己的情绪控制。
遇到问题发脾气是本能,是化解脾气、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我们需要在事情上有所磨砺。
很多事情,只有我们开始去做,才能理解,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有结果。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当“圣人”,父亲听说后,还觉得他太嚣张了。
但王阳明下定决心后,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几十年来,他四处旅行,寻找朋友,研究成为圣人的方法。
虽然屡次失败,但王阳明从未放弃,多次练习。
为了验证“格乌芝芝”的真伪,他特意跑到“格”竹上,却没有得到结果,并因此得了重病。
因此,他明白,通过外在对象寻求“理性”是不可行的,而应该致力于“心”。
后来,在不断的学习下,王阳明终于领悟了道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创立了“心”科学。
同理,只有尝到梨子的味道,才知道酸甜的味道,穿上鞋子的时候,才知道合不合脚。
世间万事万物,往往被困在思维中,然后在行动中被打破。
想1点,做3点,思考和行动相结合,才能继续前进。
真正强大的是行动中的巨人。
如果犹豫一万次,最好练习一次; 即使是华丽的秋天也比毫无意义的徘徊要好。
俗话说,“生活不像做饭,你不能等到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好了。 ”
在生活中,少想多做,尽力而为,剩下的交给命运。
这样,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智慧。
曾国藩说:“事来顺应,前不掺,现在不混,没有爱。 ”
活在当下,从容行事,忧虑未来,不怕痛苦,不被当下束缚。
生活不必太纠结,想要摆脱烦恼是阳光明媚的。
愿你我心旷神怡,无病无灾,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走过充实幸福的人生。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