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学改革在高校掀起了一股热潮,从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进,到一线教学的火热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教学质量将得到提升。
然而,对于目前大学教学的方向和什么样的大学教学才算好,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尤其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逐渐显现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是每个大学课堂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也是影响当前大学教育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改革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技术对改革有什么影响等基本问题。 本文列举了关于大学教育改革的十大典型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传授知识点
受前苏联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点的教学,这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很有效了,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学是知识的主要储存场所,但互联网使知识无处不在,大学不再是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大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深思!
因此,简单地在大学课堂上教授知识也将成为过去。 当前的大学教育改革是以知识灌输为目的,改变大学课堂,让学生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获得更多高水平的收益。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学改革并没有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多改革看似很花哨,但还是想着如何把知识教好给学生,而这种改革,无论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无疑都难以跟上这个时代的需要。 基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当前对教育改革最大的误解。
误区二:知识点越清晰,老师越优秀
这种误解与前一个误解有关,但更多的是关于教师的角色。 过去,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他是否能把知识点讲清楚给学生听。 但现在不是了,如果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学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助手,老师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学习空间,真正关注学生一学期的收获, 而不是做所有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尽可能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误区三:学生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很难进行自主学习
虽然很多老师都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他们很难让学生学习,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不相信学生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有效地学习,所以他们仍然试图提前教给学生很多东西。 事实上,只要学生被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如果教师能够找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大学层面的学习内容中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误区四: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安全感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如问题导向学习、一流学习、研究型学习等,但在大学里却很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老师普遍觉得这种看似在玩的学习不靠谱,学生玩完一个学期肯定什么都学不到。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大多数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不知道00后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事实上,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或更高级的研究主导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而且还能够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解5:用所学练习题是能力发展
当前,各级都在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许多大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不幸的是,许多老师对能力和质量有误解,例如,一些数学老师认为让学生多练习课后练习是为了培养能力。 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源在于,高校普遍对能力和素质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也是下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澄清的事情。
误区6: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大学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很多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把很多学习留给学生,认为这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独立掌握特定知识的能力,而是包括如何看待社会现实,如何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以及如何形成一套思考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和体系。
误区7: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主要发生在课堂上
虽然许多教师现在在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改革都集中在如何改善课堂上,将学生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堂环境中。 事实上,在互联网之后,学生的学习可以变得无处不在,尤其是如何连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中,如何拓宽学生学习的语境,将更多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纳入改革的范围,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误区 8:所有学生在被认为是成功课程的课程中都获得 90 分或更高的分数
学生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老师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很功利的,只关注考试和成绩一点也不假。 这是对大学应该如何衡量学生学习的考验。 如今,很多教学改革在谈起成绩的时候,往往表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上,有的老师对所有学生都通过了某门课程感到非常自豪,有的90分以上的学生很多。 这其实是个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在一门课上打出80分或90分,基本可以判断考试不及格。
众所周知,提倡过程评估而不是最终评估,过程评估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从而引导学生朝着下一个学习方向前进。 如果学生在几次过程考核中取得90分的成绩,基本上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太多反馈,应该是考核内容不恰当的表现。
误区九:把课程移到**平台是一种教学创新
混合式教学、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无疑是这个时代教学创新的聚集地,很多老师做的教学很花哨,却很少考虑这种花哨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价值。 从本质上讲,综合学习只是一种手段,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看到,很多老师在做最好的课程时,一味追求最好的质量,好像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体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所有线上线下学习模式,首先要回答这种新模式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应该一味追求视觉美感,也不认为使用技术手段就是创新,而要真正考虑这些创新对学生的价值。
误区10:擅长科研的老师也会擅长教学
虽然这是最后一个。
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相反,这个可以称为当今国内大学最大的误解之一。 要做好教学改革,纠正这种误解是必要也必不可少的。
仔细观察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就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用科研思维进行教学。 比如,很多学校对教学改革的一些规定:教授教本科生,学校引进多少“人才”(如优秀青年、长江学者)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标准,很多学校主要把教学改革经费花在引进少数人才上,没有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来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了打着教学改革做科研的幌子作为指标外,可能存在的一个深刻误区是,科研做得好的老师也会教得好。 殊不知,教学和科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笔者在课堂上见过太多科研“人才”,笔者也见过太多科研无草的老师,课堂上生机勃勃。因此,笔者很不解,为什么高校现在成立了一个由很多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并赋予这个团队很大的权力,有时甚至会因为好好的课堂教学而当场训斥很多年轻教师,阻碍了大学真正的教学创新。
笔者曾多次表示,高校应该取消督导组,或者至少重组团队,让真正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可以在这里指导其他老师。 虽然学校的教务部门不喜欢这种观点,但它实际上决定了真正的教学创新能否在学校中成长和维持。
总之,一所大学要想做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放弃引进科研人才的思路,把重点放在大学现有的师资队伍上,想办法提高所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要以为引进少数人才就能改变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